那年夏天,父母从西藏回来,我清楚地记得他们晒得黑红的脸,兴奋的神色,抑制不住的激动。我坦白自己几乎从未想过去西藏。父母说,在接触摄影之前他们也没有想过,投入摄影之后,旅行又多了一层意义,那是用属于你的视角讲述这个纷繁多彩的世界。
在电脑上逐帧翻阅西藏风景——静谧的雪山,奔涌的云,那是梦中才有的风景。我被深深打动了。
感人的又何止是西藏?父亲的作品《彼岸》,画面中冰雪包裹着小船,凛冽中透着生机,雾凇竟可以拍得如此感人;母亲在柬埔寨拍下一组儿童照片,那些被生计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目光,不能不说是触人心弦的。
在父母的鼓励下,我第一次拿起相机。他们把D80这样的“奢侈品”送给我,教我如何构图、对焦、捕捉光影。记得在新疆的温宿大峡谷,父亲非常耐心地指导我怎样发现大自然的色彩,水渠中的蓝天会让赤红色的悬崖峭壁鲜活起来;阿克苏开往喀什的一路,母亲教我如何在行驶途中拍摄路边风景,我在急速飞驰的车上拍到了柯尔克孜族的牧群和成队的骆驼,而这些画面早就出现在我对丝绸之路心驰神往的想象中。
新疆之行让我体会到父母当初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从几千张照片里挑出几张,试着参加《数码摄影》杂志月赛。得奖?想也不敢想,父母却给我极大鼓励,说我进步非常快,很多照片都有参赛的潜力。没想到,投稿几天后,我真的接到杂志编辑的电话,我的投稿作品之一《塔吉克姑娘》准备作为佳作点评刊出!父母很为我高兴,他们说这是成功的开始。
要想拍出理想的作品,必然需要有无尽的付出。这一点,我从亲眼见证的父母的创作过程中,感悟了不少。有的作品虽然投拍工作只有几天,但前期构思与后期制作却十分艰辛。为了拍摄鲁迅《故乡》影像系列作品,他们通宵达旦编写剧本、物色演员、寻找道具,无数次在上海和绍兴之间奔走。而且,他们对作品后期要求很高,经常相互推敲,追求完美——在我看来,那样的辛劳常人无法体会,那种对艺术的执着更是常人无法比拟。
摄影的魅力是无穷的——弗兰卡斯特尔说,摄影提供独目巨人而非普通人的视界。摄影需要器识和勇敢,需要对生命最深切的热爱。我们这个“摄影之家”,其乐融融,更有耕耘开花的喜悦。今年1月,我们全家合著的《摄影后期创制与解析68例》正式出版了。作为一个家庭,我们用摄影向艺术和生命致敬;作为我自己,摄影是父母带给我观望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她创造的审美世界,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十日谈
影像背后的故事
拍摄百岁老人,表现清朝特点,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