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学生上讲台传经验
“我是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二(4)班的吴凯文,我在学校参加围棋社团,三年级我还打算参加科技社和电脑社。”吴凯文和同班冷雨洋等同学一起走进了博申幼稚园大三班的教室,轮流给大班小朋友“上课”。除了“文化课”,小老师们还“各显身手”表演才艺。冷雨洋特地准备了一个魔术,能把扑克牌变走。小朋友们连连称奇,拍手叫好。小老师们告诉弟弟妹妹,小学里有很多社团活动,十分有意思。
“怎样让大班小朋友毕业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稚园园长王海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除了到小学校园去参观,是不是能有更生动形象的方法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于是,王院长邀请了14名“小校友”回到母校来给学弟学妹现身说法。“小学没有午睡了,还要做作业,吃饭在教室或食堂……”除了模拟小学课堂,小朋友们也聊起了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
大班小朋友小心灵压力大
识字、算术或是看图认动物或猜成语,都没有难倒大班小朋友,小老师们都十分意外。大班程欣雅几乎认识所有生词卡上的字,还能在看图说话环节答出掩耳盗铃的成语并解释。小欣雅说,每天睡觉前妈妈都要和她一起识识字、读读课文。尽管在小老师的课堂上对答如流,但是小欣雅还是对升学有点担心,“我听到大人说谁家的小孩没考上中学,我也担心我会不会考不好小学。”
不仅如此,七嘴八舌的提问也隐隐体现孩子们心底的担心。“小学老师凶不凶呀?”“小学的拼音难吗?”“课间有没有休息?”“作业多不多?”甚至还有小朋友提出了“什么时候接受报名”这样连小老师都搞不清楚的“技术”问题。
幼小衔接
关注孩子习惯
家庭教育专家、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乐善耀认为,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很容易传染,在家庭教育中会转化为压力,使得孩子们还没进小学就已经开始厌学。此外,倾听能力的缺失也将影响孩子小学学习和生活,而过度抢跑更容易令孩子忽略倾听。“类似的案例很多,刚进小学就认识一千个汉字的孩子刚开始成绩很好,甚至达到三年级程度,但在课堂上坐不住、吃批评,几个月以后就逐渐落后。”乐善耀说。
王园长坦言,幼儿园不教小学课程,家长们就在校外给孩子辅导语数外,却往往忽略了孩子能力、习惯和心理方面的衔接。“现在小学招生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也是全面的。一位面试老师曾分享,一个起身把凳子放回原处的孩子赢得了考官们的高分。”王园长建议家长不应片面理解,忽略孩子身心准备。
本报记者 易蓉
【相关链接】
新华医院儿保科主任张劲松主任医师提醒年轻的家长,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期待、焦虑、矛盾、坦然、茫然等情绪。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及时帮助他缓解焦虑。
Q:开学后,孩子会面临哪些挑战?
A:孩子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应激”。它来源于:新的学校环境、人文环境、学习任务、学习方式、生活模式、角色意识等。
就学龄儿童来说,可以表现为:情绪、行为的改变,睡眠、饮食习惯的改变,躯体的改变,认知(态度、看法)改变,与家长关系改变。
比如,有些孩子突然爱发脾气,坐立不安,原先很乖巧,但突然和家长顶嘴,不像过去坐得住,爱吃手,更好动,晚上睡不好或不肯睡,不爱吃东西或吃不香,亦或有的孩子会感觉肚子痛、头痛,有心慌、憋气等躯体症状,这些都可能是入学的应激反应。需要指出的是,躯体症状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会感觉到强烈的疼痛,满头大汗。但到了周末,症状就会消失。
Q:开学的适应期有多长?
A:多数儿童在1个月内能适应入学后的变化。但也有少数孩子在1个多月后仍不适应,这预示着他们需要帮助。
Q: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应激和适应?
A:首先是新环境、任务与原来生活状态改变的程度。比如在幼儿园时,孩子以玩为主,但升了小学后,学习任务的难度陡增,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其次是儿童的“气质特点”。有些孩子很怕生,进入陌生的环境、见到陌生人,或面临一个新问题、事件时,其反应偏向于退缩,甚至尝试一种新食物时,第一表现是拒绝。如果在两三个月内,孩子都不能和环境、人物建立起关系,就可以视为“启动缓慢型儿童”。其应激和适应会更慢。
再次是学校、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忻华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