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无良媒体”的委屈与尴尬
何小手
  何小手

  在最近“文章出轨”的新闻事件中,部分网民前后矛盾的表现让人惊异,他们先是对文章出轨义愤填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的文章欺骗了粉丝,应该受到批评,而此后,当各方近乎不依不饶的表现使得文章的处境变得极为不堪时,批评者就开始转移枪口,为文章叫屈。

  舆论的上述表现可用“见风使舵”四个字来形容。过去常说中国人喜欢做道德文章,一个新闻出来,不管事实如何,谁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谁就会获得舆论支持,出轨的男人,作为小三的女人,因为是传统道德的负面典型,他们一旦曝光很自然就受到舆论批评。可这样的批评不会太持久,如果再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舆论的态度在短时间内可能依据道德标准,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弱者的道德观”会取而代之,这就意味着,不管从道德角度看当事人是什么角色,只要具备了弱者的身份,他都可能收获同情。

  类似的现象极为普遍,比如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医患矛盾,最初患者家属去医院闹事往往会获得舆论支持,围观者认为患者一方是医疗事故的受害者,彼时,院方受到舆论批评,后来,当矛盾越来越普遍,甚至出现医生受到报复的现象后,舆论开始反转,倾向于支持院方,也正是在这样的舆论生态下,“医闹”一词被广泛认可。此外,像“路人冷漠”、搀扶老人被讹这样的新闻,也出现过上述舆论反转的现象,开始人们往往是以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被带入,而不会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当事人的困境,直到更多的细节被披露出来,才会放下道德大棒,将心比心。

  这样的变化是否就意味着人们由情绪化而变得理性?恐怕很难给出确切答案,毕竟人们做评价的时候所依赖的事实有限,基本都是靠媒体输出的信息,不过在一些人看来,上述认知的转变的确表明理性的提升,秉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当前媒体的报道再客观,都会夹带私货,有着道德评价的成分,甚至认为当前很多的社会矛盾,都是“无良媒体”报道所致。

  对出轨者从批判到同情,从同情患者到支持院方,这样的变迁反映的是传统道德评价逐渐在失势,而“弱者的道德观”在崛起。个人看来,这只是观念的转变,未必是理性的提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媒体在这其中的角色是委屈且尴尬的,它不能轻易丢掉道德评价这一固有传统,另外在认定弱者的过程中肯定又不如个体反应那么敏捷,很多时候,它所能做的是兼顾传统的道德评价和“弱者的道德观”,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媒体表现得没有价值观,或者只有相对低级的价值观,但是很少有专业、中立、客观的表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保健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禁止窃听偷拍要有执行力
煤老板去哪儿了
去韩国考驾照?
“为民”是最好的纪念
老年人的“二胎难题”
“无良媒体”的委屈与尴尬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无良媒体”的委屈与尴尬 2014-04-07 2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