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成就的篆刻家,必定是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懂得“写”,每刀入印必体现出对书法这根线条的理解。只会拿刀刻印,刀法到而笔法不到,充其量是一个登堂而没入室的刻匠而已。
自清以来流派篆刻大家都是杰出的书法大家,篆刻家王福庵说“知书善书乃治印之本,若徒见刀石而无笔墨,格终不高”。可见书法造诣会直接影响到篆刻水平的高低。篆刻浙派创立者丁敬知书善书,不囿陈法,作篆以方折融圆婉,并以书法自然笔意镌刻入印,一开新风。皖派元祖邓石如,书法取历代金石碑版,一扫当时盛行的“董(其昌)赵(孟頫)”之风,其四体书法,被誉为“国朝第一”。康有为赞其“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意境,为篆刻的生面别开打开了一扇窗,新鲜空气和灿烂阳光赋予印章以新的生命活力,而篆刻家的擅长绘画又为篆刻打开了一扇大门。
刻印重中之重,除了会“书”就是会“经营”(书法称为章法)。印面文字的排列就是绘画的构图。绘画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认为是“画之总要”。立意定景、置陈布势,需全局布于胸中,异态生于指下。印面有限,画幅则可以大小由之;印线非白即朱,画则可以墨分五色或随类赋色,这是两者之区别。然宾主、虚实、开合、藏露、繁简、参差、知白守黑等等构图之法,印画却是相通的。书画印俱擅者,得益于多种艺术形式甘乳滋养,自然左右逢源,融会贯通而易卓立群雄。近现代海上印坛群星璀璨,书画印全才的大家就有吴昌硕、钱瘦铁、邓散木、来楚生、钱君匋等。五十三岁就被推举为西泠印社副社长、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首任院长韩天衡,更是在知天命之年于书画印艺术上得以全方位地突破,他的书法涵泳墨池,笔骨雄健,所作草篆,生面别开;他的绘画汲古汇今,以东方之意境融与西方之光影,清音发外,中和于内;他的篆刻,无论以冲刀入印,还是披刀入石,均刀刀见笔意,石石容天地。他的印作或奇崛,或圆婉,或雄强,或秀逸,万千变幻。其应邀为南北书画大师“配纽扣”,无不得心应手于股掌之中。沙孟海、李可染、黄胄、谢稚柳、刘海粟、程十发、陆俨少……多少响当当大师的杰作都愿留有他朱红的印记。当时浙江美院的陆维钊教授给韩天衡的信中写道:“看了你的篆刻作品,我激动得睡不着……你应当奋起努力,为的是我们这个民族”。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韩天衡应邀为20国及地区领导人镌刻姓名章作为国礼,20方印章集篆刻各种风格之大成而无一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