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曹树基教授在浙江南部搜寻移民以及古建筑时,偶然在松阳县石仓村的阙姓家族老屋里发现了百余件清代雍正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凭经验,他立刻意识到这些文书的重大意义,并由此开始了细致而漫长的“契约发现”之旅。
近十年来,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团队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7000余件,均被称为“石仓契约”。这些丰富史料成为人们发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另一条线索。
在石仓契约的收集过程中,交大历史学家们惊叹于这些珍贵史料的完整。也正是通过这些完整的资料,曹教授团队发现闽北移民阙氏宗族在石仓经营铁砂炼铁业勤劳致富的故事。在阙氏账簿中,一本《本炉往来簿》最为珍贵,曹教授介绍,这本嘉庆二十五年的账簿是中国迄今最早的工业账簿。
这些石仓契约文书逐渐勾勒出300年前清代边远乡村的真实生活图景,展现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土地交易、金融借贷非常频繁,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不仅如此,最初由神灵崇拜结合的宗教团体也发展出金融借贷功能,人们随着市场变动灵活地调整利率,对市场与价格的敏感丝毫不逊于现代金融业者。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