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独家探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独家探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穿越“细胞墙”聆听化石语
马亚宁
■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外景
■ 新馆主体外墙采用细胞核式样的镂空设计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本报记者 马亚宁

  5月1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将闭馆。5月,新馆内部布展全面启动;年底前,一座充满活力、精心设计的新馆即将对公众开放。

  对许多上海市民来说,上海自然博物老馆是他们最具好奇心的孩提时光,是泛黄老照片上的纯真年代。今年,“老照片”将在同样独具历史感的另一块市中心区域——静安雕塑公园深处,被重新“上色”、点亮。

  昨天,本报记者独家提前探营,在尘土飞扬的布展现场细细“考古”,品味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独特魅力。老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新馆明星“摇头摆尾”的阿根廷机械龙,因体格硕大、搬运困难备受照顾,率先到新馆报到了。

  1 “细胞墙”将上演激光秀

  南北高架西侧,北京西路北侧,有片绿意盈盈的空阔地带,在鳞次栉比市中心让人视野舒展,心情敞亮。沿着落英缤纷的清幽小路,深入静安雕塑公园,樱花林中生动时尚的现代雕塑,时不时闯入视线“打招呼”。再往里走,眼前红绿被甩在身后,一座气度恢弘的建筑呈现眼前,正是自然博物馆新馆,这奇妙的布局设计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赞叹。

  “荡胸生层云”。不见层峦叠嶂,没有川流奔腾,在水泥大都市里,竟能生发此等胸怀。原来,当这座城市越长越高时,新自然博物馆却精心做起了“矮”文章。若能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与浦东张江的另一只“鹦鹉螺”——上海光源,遥相呼应。“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

  站在自博馆新馆面前,视线被“鹦鹉螺”南立面一条圆弧形线条牵引着,从地面蜿蜒而上,要被拉至天际线时,忽“回头”垂直而下,勾勒出若有后倾的曲面外立面。最高处只有18米,只有地上三层高,却已足够雄伟。仔细看,曲面上密布着不规则多边形,“像不像一个个乱中有序的细胞。”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分馆工程管理部部长徐晓红指引记者“看门道”。这座由国外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场馆,最具特色的就是这座“细胞墙”,且意味深长: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穿过细胞墙,走进自博馆就能寻找答案。

  近前,曲线外立面环抱着一汪清可见底的人工池塘,是自然博物馆前部广场的核心。深看下去,“细胞墙”竟然还有15米的“根”,挖掘出地下两层空间。池塘水层层流下去,瀑布般“浇灌”着“细胞墙”。“开馆后,夜晚的‘细胞墙’更色彩斑斓,运用全彩激光、裸眼3D、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上映别开生面的‘激光秀’。市民站在广场上,或闲步公园,或在附近楼宇里,将欣赏到一部部‘科学微电影’,娓娓诉说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徐晓红说。

  2 新馆全球发“寻宝令”

  看高大逼真的恐龙化石马门溪龙,看珍稀的远古动物黄河象,看遥远神秘的楼兰女尸……筹建于1956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给上海市民带来了许多震撼的第一次。即将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还能引起同样的轰动吗?

  这正是上海科技馆设计团队“八年抗战”的终极目标。2006年起,新馆尚未破土动工,他们就开始绞尽脑汁,不满足于仅仅平移老馆藏品,苦苦寻找着让人过目不忘的新基因。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部部长忻歌告诉记者,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博物馆领域中的一个独特门类,主要展示自然生物演化史和生物多样性。享誉世界、经久不衰的大英自然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特别是经历过殖民时期,在标本或化石等藏品搜集上独享优势,所以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品。而国内自然历史方面的珍贵展品有很大一部分珍藏在中科院系统,用作科学研究。她直言不讳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新馆之初的藏品“短板”。

  公开发“英雄帖”,面向全球征集展品,上海自然博物馆用更加开放的姿态直面困难。“寻宝令”一出,“收藏英雄”纷纷响应。通过捐赠、购买、借展等多种形式,数千种、上万件全新标本纷至沓来,超出展示所需征集标本量的70%。仅仅来自美国的真品标本,就达到近百件,总价数百万美元,其中有许多中生代时期的稀有恐龙化石。忻歌介绍起难得一见的新馆宝贝,如数家珍:中生代爬行动物云南禄丰龙,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包括和政、山旺等地完整的动物群落,宏大立体的非洲大草原全貌,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翼龙、沧龙、暴龙等,世界上最大恐龙——长约24米的阿根廷龙机械模型,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到“智人”古人类演化全过程的化石或模型…… 

  “新馆将展示来自七大洲1万多件展品,其中首次在上海亮相的展品占到70%,另外30%是精选老馆藏品。一些久违的‘老朋友’将走出位于延安路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声情并茂讲述崭新的自然历史故事。新馆开馆前,老馆将彻底隐退,建筑由政府收回。”忻歌说。

  3 布局注重“讲故事”

  万余件展品,齐聚15000平米的展示面积中,怎么摆放、如何结构、采用何种逻辑搭配,既丝丝入扣讲透5亿年以来的地球生命演化“巨著”,又自始至终吸引观众舍不得放弃每一件展品,是个难题。

  激发好奇心,是个好办法。走进自博馆,观众通过长长的缓坡,一边观赏布置在中庭公共空间的中国特色古生物标本,一边进入第一个展区“起源之谜”,穹顶巨幕带观众穿过昏暗的“时空隧道”,路上走进另一个“星球”,里面球幕电影讲述宇宙的起源。一条“生命长河”蜿蜒在眼前,它是由砂砾岩堆砌成的断层山体夹出的,路旁错落着大大小小的各类标本。山下似乎别有洞天,马门溪龙探头探脑,阿根廷机械龙发出闷闷的“吼叫”。山路尽头有答案揭晓:近200个古今中外生物“跨越时空”在此开“派对”,有海生生物鲸鲨、蓝鲸、发形霞水母、蛇颈龙等,有陆地古爬行动物和古哺乳动物,棘龙、猛犸象、雕齿兽、大角鹿,还有长命千年万年亿年的胡杨木、阴沉木、硅化木等。

  旁边“地层万卷书”敞开扉页,请君来读:包括四块年代特征较为明显的地层剖面,分别展示寒武、三叠、白垩、新生四个时期典型地层。转入地下一层,“演化之道”主题展区细细道破生物的进化历史和生物进化的机制。这里讲述了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直到人类出现的生物演化史。其中,“恐龙盛世”是上海第一次展出庞大的恐龙阵列,有数十种来自全球的海、陆、空大型爬行动物化石骨架,包括我国四川自贡、新疆准噶尔、内蒙古二连浩特、山东诸城、贵州关岭、甘肃刘家峡等地的各类爬行动物化石,尤其是来自国外的精品爬行动物化石鳍龙、双臼椎龙等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4 标本化石不再沉默

  “世界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品丰富,展示方式却较为单一,主要以陈列和展板说明为主。我们则要在‘讲故事’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先进的展示技术和手段,争取在展示效果上达到国际一流。”忻歌说,设计人员尝试了许多新点子:尽可能将展品组团,让观众看到大恐龙、猛犸象、剑齿虎标本等尽可能多的展品;要足够好玩,看到有意思的标本,手机一扫就能蹦出详细信息;要能让人安静下来,可以静静品味、思考;要足够开放,自己也能动手学做标本……

  别具一格的是,在自然博物馆新馆中,各种科学实验室将穿插其中,观众走进去跟着“科学家”学做研究,体验消失在茫茫生命长河中的古生物,是如何被发现复原,揭秘其生存状态、生活习性的。例如,测量古人类脑容量、修复恐龙化石、考察蜜蜂的归巢路线等等。这是首次在博物馆中引入实验室概念,让观众了解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做来破解心中迷惑。“新馆的‘未来之路’、‘上海故事’和‘人地之缘’等常设展区注重人文思考,探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的未来之问,藏着更多值得挖掘的‘科学宝藏’,开馆后请观众们自己来‘寻宝’吧。”忻歌卖起了关子。

  “真心期待广大市民参观新馆时,一定要细细品味建设团队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展项,用心倾听科学家们字斟句酌的每一个解说词。”忻歌透露,为了让更多观众身临其境,体会浩瀚深邃的自然历史、自由无限制地了解更多标本背后的故事,新馆不断突破传统的展示形式——标本和化石等不再沉默不语。整个博物馆应用了物联网和增强现实技术,观众进馆时手机下载客户端,靠近标本就能听到它们开口“说话”、在屏幕上“舞动”。

  “新馆观展还有一点与众不同,观众几乎是‘零距离’观赏标本。栏杆尽可能降低,隔离玻璃尽可能减少,展品就在观众身边流连,触手可及。这些都为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方式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也对观众文明观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长三角
   第A18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19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0版:东方大律师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健康园
   第B02版:养生/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专版
   第B08版:广告
穿越“细胞墙”聆听化石语
新民晚报焦点A04穿越“细胞墙”聆听化石语 2014-05-05 2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