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青少年普遍有饮酒行为,超过一半(52.5%)的中学生曾经喝过酒,15.0%的中学生曾经喝醉过。
■ 约三成(30.7%)的调查对象把饮酒作为一种社交手段,认为“不喝酒是不合群的表现”。约半数(48.3%)的学生知晓“低龄饮酒较成年饮酒更易上瘾”。
■ 中学生家长中,父母亲过去一年的饮酒率分别为76.0%和41.2%。超过三成的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过饮酒危害教育。
■ 近四分之一(24.5%)的孕妇在非怀孕期曾经饮酒,孕期饮过酒的占6.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酒的纯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一天饮酒的纯酒精量不超过15克,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当忌酒。未成年人不饮酒,本是常理。但是,现实生活中,知道这个理儿、遵守这个理儿的人却不在多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在著名酒类企业保乐力加中国的资助下,于2013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大城市的136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4万余名中学生及其家长开展了饮酒现况调查,同时调查了来自这三大城市1800余名孕妇的饮酒情况。本月在北京举办的“酒精对特定人群的影响”研讨会,公布了这一系列调查的结果。三大城市中竟然有超过半数(52.5%)的中学生曾经发生过饮酒行为,其中上海的这一数字为50.3%。
风险饮酒有碍健康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有20亿饮酒者,每年与风险饮酒直接相关的死亡人数约250万。风险饮酒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导致疾病伤残的影响因素,在中等收入国家更是位居第一。
近年来,我国居民饮酒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风险饮酒行为同样不容乐观。2010年发布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检测报告》显示,男性、女性居民12个月内饮酒率分别为57.7%和14.5%,18岁以上居民中,达到风险饮酒的占一成以上。
饮酒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正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研究显示,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酒精导致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青少年饮酒者发生打架斗殴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以及交通事故、伤害事件和自杀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饮酒者。WHO指出,在15岁至29岁人群中,全球每年有32万人的死亡与酒精相关,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9%,是发达国家该年龄组人群的重要死因之一。
另一个需要重视的特殊饮酒人群,是孕妇。由于酒精可以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危害,因此女性在妊娠期间饮酒可能导致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流产、早产、死胎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饮酒率呈上升趋势。2010年女性在过去30天内的饮酒率为9.4%,高于2002年(4.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在保乐力加中国资助下完成的《中国三大城市青少年和孕妇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旨在敦促未成年人和孕妇远离酒精,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学生饮酒普遍
◆ 曾饮酒率
三大城市中学生的曾饮酒率为52.5%。其中,广州最高(59.1%),北京最低(47.2%),上海居中(50.3%)。男生(56.3%)高于女生(48.9%);高中生(64.7%)高于初中生(44.1%)。
◆ 过去一年饮酒率
三大城市中学生过去一年饮酒率为38.5%。其中,广州最高(44.4%),北京最低(29.7%),上海居中(38.4%)。男生(43.2%)高于女生(33.6%);高中生(50.1%)高于初中生(30.5%)。
◆ 醉酒率
三大城市中学生醉酒率为15.0%。其中,广州最高(15.7%),上海最低(14.3%),北京居中(15.2%)。男生(17.8%)高于女生(12.3%);高中生(21.9%)高于初中生(10.3%)。
◆ 日饮酒量
令人吃惊的是,三大城市过去一年饮酒的中学生中,日饮酒量1-2份和超过3份的比例竟有28.5%和16.4%。
低龄酒童并不鲜见
同样出人意料的是,三大城市曾饮酒的中学生中,26.5%的人在10岁以前就已初次喝酒。具体而言,北京为28.7%、广州为27.5%、上海为24.4%、;男生(29.2%)高于女生(23.5%)。
对这些曾饮酒的中学生而言,最常饮酒的地点是自己家中(53.7%)。初中生更倾向于在家喝酒(60.0%),高于高中生(47.5%)。中学生选择在饭店(48.0%)和KTV(31.4%)饮酒的比例也较高。男生经常在饭店饮酒的比例是51.9%,高于女生(43.7%)。
三大城市有48.3%的中学生知晓“低龄饮酒比成年后开始喝更容易上瘾”。在这一点上,上海中学生的知晓率最低。北京和广州分别为50.3%和50.6%,略高于上海(45.3%)。30.7%的中学生认为“聚会时不喝酒是不合群的表现”,北京、上海、广州赞同这个观点的中学生分别占31.7%、33.4%和26.7%。
家长缺少言传身教
三大城市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8.5%的父亲和22.4%的母亲较好地掌握了饮酒与健康相关知识,母亲掌握程度好于父亲。父亲过去一年饮酒率为76.0%,母亲为41.2%。
在这些过去一年饮酒的中学生家长中,父亲日饮酒量为1或2份的居多(41.8%),近六成(56.2%)母亲通常日饮酒量不足1份。“朋友聚会”是中学生父亲的主要饮酒场合(36.9%),母亲多是在“家庭聚会”时饮酒(32.3%)。
自己常饮杯中之物,对孩子又作何要求?在本次调查中,39.3%的父亲和31.8%的母亲未对孩子进行过针对饮酒危害的教育。父亲对于孩子饮酒的赞同态度均高于母亲,除“平时可适量饮酒”的赞同率(17.6%)略低之外,“朋友聚会”、“逢年过节”、“家庭聚会”三种场合可饮酒的赞同率均占二成以上。
孕妇孕期饮酒较少
24.5%的孕妇在非怀孕期喝酒,但只有6.5%孕妇在怀孕期间喝过酒。
非孕期饮酒的孕妇中,饮酒频率以平均每月1次或少于1次为主(81.1%),4.2%的孕妇在非孕期饮酒的频率超过每周1次。在饮酒的日子里,日饮酒量以不足1份为主(52.3%),但仍有7.6%的孕妇饮酒量大于2份,达到中、高风险饮酒。
孕妇日饮酒量以不足1份为主,占饮酒孕妇的82.9%,占调查孕妇总数的5.4%。仅有2.4%的孕妇在孕期日饮酒量大于2份。
专家建议
根据《我国三大城市青少年和孕妇饮酒状况调查报告》,专家呼吁全社会要加强风险饮酒的宣传教育,加强饭店、KTV等社会场所禁止对未成年人售酒的监管力度,并建议在酒类饮品包装上添加显著的不当饮酒和标准饮酒单位标识。
本次调查涉及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大城市特定人群的饮酒状况。目前,二期调研正在成都、济南和哈尔滨三城市进行。专家建议,开展更大范围的中学生和孕妇饮酒情况调查,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更广泛的数据支持。
【人物访谈】
酒类企业缘何倡导理性饮酒?
——访保乐力加中国董事总经理危永标
“推广理性饮酒,是保乐力加中国将企业所负有的社会责任付诸行动的核心所在。而预防未成年人饮酒,更是保乐力加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我们愿意配合政府部门,并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开展对风险饮酒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保乐力加中国董事总经理危永标接受媒体采访如是说。
2012年,以保乐力加为代表的13家全球最主要的酒业集团一起作出了“理性饮酒5项承诺”,承诺的首要内容就是减少未成年人饮酒。作为理性饮酒的坚定倡导者,国际酒业巨头保乐力加长期支持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断实践着对中国酒业市场健康发展的郑重承诺。
危永标坦言,保乐力加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倡导理性饮酒,是希望市场可持续地发展,希望大众消费酒精类产品的同时,不会对健康或家庭带来任何负担。“我们应该要知道怎么饮用我们的产品: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感觉、最好的气氛、最好的品位、最好的健康。”
然而,尽管保乐力加差不多占据了中国进口酒类市场一半的市场份额,但毕竟洋酒消费仅占中国烈酒市场的不到2%。“所以,我们早在2005年,就开始把理性饮酒的理念传递给中国消费者,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同行和我们一起,把理性饮酒的理念和知识更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希望更多中国酒类企业负起加强对风险饮酒危害的宣传教育的责任。”
目前,我国“青少年饮酒”的专项调查研究鲜有报道,针对女性孕期饮酒的研究更为缺乏。危永标表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保乐力加资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调研中国未成年人和孕妇的饮酒状况。“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可以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讨论:如何妥善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酒类企业,都会对这些现实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给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就此次调查的特定人群——未成年人和孕妇而言,是不应该饮酒的。危永标告诉记者,为此,保乐力加在所有产品广告、产品背标、活动现场甚至数字平台上都设有标识,宣传理性饮酒,劝阻孕妇和未成年人饮酒。如,每年在全球所有产品上印有“未成年人及孕妇请勿饮酒”的警示标识,在品牌官网首页要求年龄验证等等。“将来,我们还会加强在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寻找更好的方法,把未成年人不饮酒的观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名词解释】
1.风险饮酒(Risk Drinking):世界卫生组织《监测饮酒与相关危害指南》中建议,根据人体摄入的酒精量对健康慢性影响的程度不同,把喝酒时平均一天纯酒精摄入量分为低、中、高风险饮酒。其中,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超过4份(40克),女性超过2份(20克)为“中、高风险饮酒”(见右表)。
2.标准饮酒单位(standard drink):简称1份酒,含纯酒精10克。相当于1听啤酒(330毫升),白酒(46度)25毫升,葡萄酒100毫升,黄酒80毫升,洋酒30毫升。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