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来自上海三甲医院的24名赴喀什医生致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自上海三甲医院的24名赴喀什医生致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援疆:输出人才、收获人才
徐轶汝
■ 喀什二院的医生在为先心病儿做手术 王星 摄
■ 叶伟为患儿诊治 (喀什二院供图)
  本报记者 徐轶汝

  小儿先心病在喀什地区的发病率很高,但救治率却不高,来自上海胸科医院的援疆医生叶伟和他的团队, 3个月内两次下乡,下基层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截至目前已经筛查130多个病例,确诊40例,完成手术8例。

  在上海派去喀什的援疆干部中,医生和教师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第八批159位援疆干部,医生占了50位。他们输出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更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医疗人才,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医疗队伍。

  医疗资源惠及喀什12县

  这次派去喀什地区二院的24位援疆医生,代表着上海医疗的最高水准。博士占85%以上,副主任医师占70%,全部来自上海20家三甲医院,很多专家在上海的门诊,早起排队都不一定挂得上号。

  高水准的医疗团队,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填补了二院、喀什地区,甚至南疆地区多年来的医疗空白,百姓马上就能获益。

  3个月,来自仁济医院的顾乐怡建起了肾脏内科。3月21日,肾脏内科成立第31天时,80公里外的岳普湖县转来一名28岁的小伙子宋金刚,半个月来,宋金刚没有胃口,吃不下饭,上楼就喘,半小时都缓不过来。一检查,重症尿毒症,血压等各项指标高得离谱。

  此前,喀什地区只有第一人民医院拥有透析治疗的能力,但病人数量已经饱和。若是赶去乌鲁木齐,只怕病人在路上就会随时昏迷。在喀什二院接受紧急透析治疗7个小时后,小宋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变好。凌晨1时,他终于睡上了半个月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在耳鼻喉科的办公室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王武庆仔细地为2岁半的苏比诺尔检查人工耳蜗。苏比诺尔6个月时,父母发现她对外界的声音没有反应,检查结果是双耳耳聋,唯有尽早植入人工耳蜗,才不会影响孩子今后说话的能力。

  2012年年底,在上一批援疆医疗团队的努力下,苏比诺尔接受了免费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在当地残联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现在,苏比诺尔已经能学小动物叫,对家长发出的指令也有了反应。为了手术剃光的头发,渐渐长了出来。

  上海医生如今在喀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然而在新华医院副院长、喀什二院院长吴韬看来,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让喀什二院的医疗资源辐射出去,惠及喀什12县,甚至是整个南疆地区的百姓,才能无愧于“南疆医学高地”的称号。

  胸科医院的援疆医生叶伟在3个月内已经两次下基层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了。小儿先心病在喀什地区的发病率很高,但救治率却不高,主要是因为当地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够,不相信心脏也能开刀。

  对重点疾病开展筛查、义诊,是医疗联合体的作用之一。每次下乡前,乡卫生院会把所有疑似患儿集中起来,等到叶伟和他的团队一到,立即开展筛查,先听杂音,再做超声检查。截至目前已经筛查130多个病例,确诊40例,完成手术8例。

  3岁的苏热娅,本该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却常常吃不下饭、精神差。巴蜀县发现这个病例后,立即与喀什二院联系,安排苏热娅入院接受手术。“孩子入院时体重只有11公斤,很瘦小,这样的体质无法进行手术。”叶伟说。住院两周改善营养,苏热娅长胖了4公斤。5月初,她顺利接受了手术。在新农合、民间爱心基金和民政救助的支持下,孩子的手术费用基本全免。

  当地医疗队成形

  29岁的阿迪力是喀什二院口腔科的骨干,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专家李超伦的一对一带教下,再过两三个月,他就能独立完成种植牙手术了。

  阿迪力出生在杏林之家,毕业于新疆医科大学口腔专业。2009年进入喀什二院工作后,却被分配到了耳鼻喉科,看的病人也以鼻骨骨折等外伤居多。当地人对口腔医学认识不高,再加上大街上到处都是私人牙科诊所,来医院看口腔疾病的病人非常少。专业不对口,学无以致用,让阿迪力一度感到非常迷茫。

  医疗援疆项目开展后,上海的专家团队们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怎样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答案就是培养人才。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张仁良说,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各方资源都在不断涌入喀什,为当地培养医疗人才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不仅需要援疆干部们亲力亲为,更要充分调动“娘家”的医疗资源。

  2011年,阿迪力成为第一批被送到上海三甲医院培训的骨干医生之一。去年9月,喀什二院最小的科室口腔科成立了,他成了科室的核心。第一个月,就诊人数翻番。

  今年,“牙博士”李超伦一来,阿迪力更忙了。“一对一导师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门独立的技术,还要完成一篇学科论文、设计并申报一项课题,这对学科骨干的独立科研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阿迪力感到,充实了,有目标了。今年,他还申请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培养项目。这一项目以远程授课的形式,每年将为喀什二院定向培养20名研究生,充实人才队伍。

  “这里的医院装备并不差,缺的是人和技术。”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医生纪树武目前在莎车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援疆工作。莎车县由浦东新区对口援建,医疗团队共有9人。不久前,为了尽快给县医院补充一些手术器械和耗材,纪树武向医院请假,回上海当“搬运工”。没想到,手术室护士长听说纪医生要回上海,立即找到他,提出要到上海大医院的手术室看看。

  原来,县医院以往经常收治一些车祸引起的颅脑外伤病人,应付不了便只能冒着风险转院。上海医生一来,光脑外科手术就做了好几台。手术难度加大了不说,上海医生对手术的规范要求也很高。护士长觉得一下子适应不了,为了跟上上海专家的节奏,便提出了这一要求。在上海的3天里,护士长的吃住由第七人民医院安排,手术室医疗团队负责讲解。回到莎车后,她将此行的收获整理成文,向全院作了汇报。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上海的医疗援疆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提升喀什地区二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二是降低对口4县(莎车、泽普、叶城、巴楚)的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简称“三降一提高”。

  结核病、肝炎和梅毒是当地高发的3种传染病,根本原因在于百姓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发病后未能及时隔离和治疗,上海医疗援疆的“三降一提高”工作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公共卫生现状,造福当地各族群众。上海援疆干部、喀什地区卫生局副局长何国跃说。

  乡卫生院的预防接种门诊室宽敞明亮,却没人来。结核病人要定期到村卫生室取药、服药,因为药物对身体产生了副作用,很多病人吃了一两次就不来了。浦东新区新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徐蓓蕾下乡时,到村民家中走访:“我问村民,打过预防针么?他说打过了,什么时候打的?巴旦木花开的时候。”对抗传染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免疫,来自浦东新区疾控中心的援疆干部杨屹说,“当预防接种率达到70%以上,才能建立有效屏障。” 

  为了解决当地公共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来自上海浦东、闵行、宝山、静安的专家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徐蓓蕾和同事们下乡排摸强化免疫的情况已经有10多次,他们到村民家中拜访,发放宣传小册子,不仅是为了解免疫情况,更希望提高当地百姓对预防接种的理解。

  莎车县共有491个村、25个社区,是人口大县。2013年至今,共投入了5000多万元的援疆资金用于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每一个村卫生室配置一个保存疫苗的桌面冰箱。叶城县也利用援疆资金,为12个乡卫生院配置了具有远程传送功能的数字X光机,病人摄片后,数据传送到县医院,15分钟便能确诊,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

  记者手记

  请为援疆医生点赞

  抵达喀什的第4天,我们一早就坐车进入位于叶城县西南喀喇昆仑山深处的西合休乡采访,离开西合休乡不久,手机信号刚恢复,家人、朋友的电话、短信、微信统统涌了进来——乌鲁木齐发生了暴恐事件。车厢里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我的心里也一阵“抖豁”。为了保证安全,我们此次的采访行程完全按照半军事化管理,出门上车,下车采访,绝对不允许单独外出。对援疆干部的纪律要求,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形势这么严峻,援疆工作会受影响么?采访中,援疆干部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该干嘛干嘛呗!

  3个月来,上海103个援疆项目全面启动实施,援疆资金19.46亿元全部到位。援疆成绩有目共睹,更让我感动的,是上海男人们的情怀。

  援疆干部、叶城县副县长梅勇的手机里,最热闹的微信群就是“援疆兄弟连”,20位援疆干部和家属都被拉进了群,在群里可以插科打诨、互相勉励,可以嘘寒问暖、诉说思念,唯一不提的,便是暴恐事件。援疆干部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就是为了不让家人担惊受怕。

  新华医院副院长、喀什二院院长吴韬此次身负重任,要带领喀什二院“创三甲”。谈起医院的各项工作,吴韬铿锵有力,信心十足。但一说到上海家中身患脑溢血的老父亲,精干的吴韬却红了眼眶。从去年8月至今,他只回了一趟家。心中积压的愧疚与思念,此刻若能化作泪水,吴韬也许早已泪流满面。

  159位援疆干部,背后就是159个家庭,他们为援疆工作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令人钦佩。我在这里采访仅10天,家人就已经天天盼归,何况这159位援疆干部的妻儿和父母。将心比心,请为他们点赞!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特别报道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专版
   第A28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升学指导
   第B04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5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新民咖啡馆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医疗援疆:输出人才、收获人才
新民晚报焦点A04医疗援疆:输出人才、收获人才 2014-05-28 2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