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和“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日前随机抽取496名上海市民电话调查。调查显示,影响市民就医选择的因素,由高到低分别是:医疗水平、离家远近、服务态度、医院设备、医院环境、等候时间、药品丰富程度、价格收费。上海市民求医问药总体理性,但仍然存在对三甲医院的权威迷信,对急诊的盲目选择,对小病的过度医疗以及不习惯预约就诊等误区。
对此,专家分别从门诊疾病看急诊抢占“生命跑道”、推行分级诊疗避免“大炮打蚊子”、家庭医生是你健康的“守门人”和“指路人”等角度,为市民看病就医支招:
第①招
门诊急诊需分清
上海是全国医疗服务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看病就医相对比较方便。有资料显示,上海市民人均就诊次数是美国民众就诊次数的2倍。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次数达到2.4亿人次,三甲医院日门诊量破万成为常事。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病患把急诊当门诊看,并不是真正紧急的、需要抢救的病人也到急诊看。急诊的“门诊化”倾向,必然导致急诊医疗资源浪费。
第②招
过度治疗要不得
面对不少患者一有头痛脑热动不动就跑到三甲医院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打点滴的现状,专家告诉市民,感冒咳嗽不能滥用抗生素,相对来说输液治疗风险更大,再说不管是日常小病的诊疗还是慢性病的管理,社区的全科医生有能力做好相关工作,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小病在社区完全可以解决,大医院人流量大,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而慢性病本身的特点是需要长期诊治,需要结合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一个在社区里熟悉你的病情、掌握你的健康档案、了解你生活的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可能要比三甲医院里每次都是首诊的陌生大夫效果更好。对于常见病、慢性病来说,“大炮打蚊子”不是好办法。
第③招
区县医院更便捷
调查中发现,只有14.1%的市民在面对突发疾病,以及13.2%的市民在慢性病常规诊疗时,首选区县中心医院诊治。上海的区县医院已具有较完备的医疗资源和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不但可以胜任慢性病和一般性疾病的日常诊疗,而且面对急症、危重病人,也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和转诊制度,可以符合老百姓的日常就医需求。
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李忠阳,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朱国顺和上海各级医院等人员出席活动。本届新民健康大讲堂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体育局、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东方宣教中心承办。
(详见6月2日康健园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