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辆是“小上海”,就是那种“两吨头”的小货车,驾驶室坐两人,全车墨绿色。这车单薄而轻巧,很受农民欢迎。只记得它在煤屑路上全速前进时,扬起一天灰尘;车身抖得厉害,朝后视镜里望一眼,看得出自己脸上的肌肉,也在欢乐地抖动。
又开过“大交通”货车、“上海牌”轿车。虽然工艺上粗一些,但认真说起来,都算是上海自主品牌车。
时间开得最长的,是上海与大众合资生产的车子,从第一代“桑塔纳”,到“2000型”,到“帕萨特”,换了好几个车型。接着,又开日本车、德国车……车子品牌越来越响,机器越来越好,装饰越来越漂亮,但是,离开“上海自主品牌”却越来越远。
最近,“上汽”换帅,胡茂元退休,令我感想颇多。上汽集团高歌猛进,年产突破500万辆指日可待,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行业继续保持第一,胡总功不可没。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上汽自主品牌在胡总任上也打开了局面,去年销量超过23万辆,在“自主品牌大战”中,取得了可喜业绩。
陈虹接班,使人对自主品牌产生更多联想。虽已突破瓶颈,但从销量上看,自主品牌在上汽销量中不到5%,企业还在为此“烧钱”。如何变“烧钱”为赚钱,是第一步;生产过得硬的自主品牌车,是第二步;竖起“BBA”(奔驰宝马奥迪)那样的世界品牌,是更艰巨的第三步。
不管“上汽”能不能跨出第三步,我开第九辆车,一定去买“上汽”的。
特约撰稿 彭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