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段文字,自己也觉得累。不知哪个秀才想出个这么折腾人的方法,不就发点股票吗。这种市值算法就当作是T20吧,之所以要推出这种方法,想必目的是要大家在二级市场上买点股票吧,而且是提前22天买股票,而且还要买入后搁在账上不要动,这有点像超市里买一送一,好坏搭配的买卖。其出发点和思路有点怪,也就是说,在管理层的思维方式上就认为,新股是个好东西,是个能赚钱的东西,而老股票是个烂东西,是个赔钱的东西,所以要好坏搭配。
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要T20,以20天计算,为什么不是10天、30天、50天……这20天的依据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不同的T对市场影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经过严密考证的数据还是脑袋一拍就这么着,20天了。反正市场也就这么执行了。
当然将这个T定为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新股参与,定的时间越长,可以参与的人越少。比如说吧,将这个T定为250,也就是说,你一年前买入的股票并且还要放足一年时间才能作为计算现在新股发行的市值,那最起码将一半以上的摇新股资金赶出市场,相信一大批股票套了一年的中小投资者举双手欢迎,同理,如果T定为1000天或2000天,也就是在4年前、8年前从6000点下来套在半山腰和套在顶峰的人肯定欢迎,通过新股可以弥补点损失。
由此可见,这个计算市值的时间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网上申购者太多,那就可以将这个T调节一下,30天、60天都可以,不过笔者以为250天最好,说明一下,这儿说的250,没有骂人的意思,一年的股票交易时间差不多也就250天,所以,在技术分析之中,将250天平均移动线作为年线,反映的是一年来市场的平均持股成本。持有股票1000天、2000天的恐怕都是僵尸账户,账户还在,人已经离开市场,而持股250天的人基本上属于股市的坚守者,在制定政策时应该鼓励这个群体。
既然管理层制定了市值计算T为20天,那就有必要更细化地进行30天、60天、90天……的研究,通过细化数据分析来研究不同的市值计算方法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相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管理层完全可以通过细节的调整,来逐渐激活市场。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能改变市场,也不能改变规则,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市场规则中去捕捉市场机会。IPO的版本不断在变,投资者只能有机会就做,没有机会就歇,没有人规定你必须去买新股,那就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判断了。 应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