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第一人”及其生活
陈杰
  陈杰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缘,大约到了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随着陆地逐渐向海扩展,第一批先民才迁移于此,开创了上海的历史。

  目前,上海地区发现有马家浜文化遗存的遗址共3处,分别是青浦区的福泉山遗址、崧泽遗址和金山区的查山遗址,它们主要聚集在地势比较高爽的区域。

  2004年春季,上海考古工作者在崧泽遗址发现了多座马家浜文化的墓葬。由于时间久远,大多数墓葬的骨骸已经朽蚀,只有一个墓葬中的头骨保存较好。它是上海第一具保存相对完整的马家浜文化的人类骨骸,对上海考古而言是一个重大发现,因此考古学家把他称为“上海第一人”。经过鉴定,头骨的主人是一名25至30岁的青年男子,这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男性死亡的正常年龄,反映了当时的营养医学条件还非常低下。由于这个头骨是上海地区迄今保存较好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人类骨骸,所以“上海第一人”,不仅是个体的表述,而且带有时代的定义,它代表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上海先民。

  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上海第一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水稻种植。水稻种植对气候环境的要求较高,温热多雨的江南水乡正具备了稻作农业起源的优越条件。

  早在1961年第一次发掘崧泽遗址时,考古学者就发现过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炭化稻谷。除了植物性食物外,动物类蛋白质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上海先民主要依靠渔猎的方式来获取肉食来源,打猎的对象有麋鹿、野猪等。为了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当时,先民还选择猪作为家养动物进行驯化。崧泽遗址曾经出土过一件马家浜文化的猪形陶塑。陶猪身躯肥硕,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腿粗短,野猪的特征荡然无存,显示了驯养的进化。

  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第一人”们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衣以皮苇的时代。他们主要利用陶釜烹煮食物,考古学家曾经在一些陶釜中还发现烧黑的动物骨骼。

  除了炊器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较多的盛食器,主要有罐、豆、盆等。总体而言,马家浜文化的陶器品种单调,素面为主,装饰简单。为了遮体保暖,“上海第一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纺织的技术,遗址中出土的陶质纺轮就是当时的纺织工具。为了装扮自己,“上海第一人”们采用珍贵材料做装饰品。崧泽遗址和福泉山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玉器,主要有玉玦、玉管等。根据考古发现,玦多发现于墓主的头部,它是耳部的饰品。此外,还有少量挽发的骨笄等饰品。

  上海当代城市文明是历经数千年逐步演变,历史逐步积淀升华的结果。“上海第一人”翻开了上海历史新的篇章,为上海现代文明的崛起积累了丰厚的历史底蕴。

  十日谈

  申城寻踪

  上海人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吃”——烹饪,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2014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3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4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8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9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0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3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24版: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综合新闻/长三角
   第B03版:新民资讯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专版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阅读/连载
宽容人性的弱点
想起短篇小说
走出非洲
女红生活
徽风集(之二)
头号女富豪之死
距离
“上海第一人”及其生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上海第一人”及其生活 2014-07-14 2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