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激动而流泪出声。古人认为,伤心至极则哭。汉代许慎曰:“哭,哀声也。”后来的文字学家又认为,哀声大者曰哭,细声有涕者曰泣。
哭字本无犬,已被学界认定是甲骨文哭字(图一),是一个人举着颤抖的双手,左右是两个口字,字形指哭丧(喪)时的左右呼号,呼天抢地。故“喪”字也是哭的先文(图二),殷商时代丧事用桑枝为标识,众口哭于桑枝下,如今丧事所用纸幡即是古代桑枝的遗制。秦小篆起,哭字从吅(xuān)、犬(图三)。
那么“哭”为什么用双口,小篆哭为什么用犬配出,历来众说纷纭:
1.许慎在《说文》中云“哭”是形声字,“从吅,狱省声。”狱省声之说,依据的是小篆字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甲文的哭字,从二口,表示号呼;中间像一人擗踊的样子。其本义是悲痛之时发出叫嚣之声。可是,此字到了小篆,字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中间那个侧身张口嗥叫之人成了“大”字加一点,这就使许慎产生误会,以为是个“犬”字,用以表声。
2.五代宋初学者徐铉云:“哭声繁乱,故从二口。”由此可见哭从二口,是取“繁乱”啼哭之义,倒也说得过去,但是,“狱省声”之说则多遭质疑。
3.哭,从吅从犬,认为犬之叫声如人之哭声,表示大声啼哭如犬嗥。单口为吠。
4.哭字之所以采用了两个口,其造字的用意也是很明显的:在甲骨文哭字与丧字中的口代表的是死人,家中一次死了两个人。这里的口代表的是两座坟墓,丧(与桑通)是有坟墓(口)与通往各坟墓的小路(字中的纵横线)组成。
5.小篆“哭”字上边的“二口”是人头上的大眼睛,下边不是“犬”,是正面的人形“大”,一点则是流出的眼泪,这些部件组合起来是哭字的象形兼会意,犹如一幅减笔画作,活脱脱一张哭丧脸。
上述种种,有的可谓“迁想妙得”,让严谨的古文字研究人员啼笑皆非。
现在发表笔者的“徐说”:
解读犬入“哭”的缘起。古人强调人与动物关系,以动物入字引申后表达人的情感行为举止的汉字不少,从犬的默,从牛的告,从马的骄,从兔的冤,从豕的逐等等。同样从犬的哭亦此范畴;古人医疗等条件差,应付各方面变数的能力有限,父母担心不宜养活孩子,倘若权当小狗小猫养,小孩的成活率高。溺爱孩子,则会妨碍孩子试图作出体能与智能方面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反而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至今农村一些父母仍喜欢把孩子小名叫狗蛋,狗娃等;狗是人类最忠心的朋友,小狗狗又特别听话,大人希望孩子亦像小狗一样听话懂事;古代老百姓认为名字取得越差越容易活,因为地府判官勾生死簿的时候会觉得这名字不是“人”的名字,是动物,就会躲过被“勾”;古代“文化人”也常称自己孩子为犬子(父亲对别人介绍儿子时用的自谦之词)。
解读“哭”的犬上二口。哭字的“犬”喻指婴儿,人是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从吅、犬的哭与甲文哭字的行为方不同,字义已不表示周遭人对死者的“哭喪”,而恰恰指新生命诞生时婴儿的大声啼哭,以两口强调此“哭”的扣人心弦,不同凡响。同时哭字犬上并立二口构形,产生一种美学上均衡感。
行文至此,笔者“迁想”到时下有些唱歌比赛,歌者只要唱得声嘶力竭,表情歇斯底里,姿势别扭做作,往往就会得到评委们“是用生命在唱歌”的美誉。拙文以为,婴儿诞生时的初唱(哭声),才是人类最悦耳的真正用生命唱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