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7年“回嘉”行动启动以来,嘉定区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带着全新的专业理念回到家乡参与建设,让他们在家乡找到了职业梦想。
重新认识家乡
彭英力毕业于嘉定二中,这是他第二次“回嘉”了。和他同行的,还有137名优秀嘉定籍大学生,他们分赴全区5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去年暑期,彭英力被安排在马陆镇团委挂职。短短两个月的实践让他颇有成就感——他负责了马陆共青团微博的发布,并参与了一家公司团支部成立的全过程,这些,都是校园里无法获得的体验。今年,他在嘉定区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了新的职业体验。
“以前,遇上交通堵塞等问题,可能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埋怨管理者,现在我开始理解城市管理的难度,学会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彭英力说。谈及将来打算,他语气坚决,“肯定回嘉定!”在学院,彭英力担任了研究生会主席,也把学到的管理经验应用于学生活动中去,“比如,我开始给伙伴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让知识更实用
嘉定团区委负责人介绍,为构筑青年人才蓄水池,和嘉定籍大学生“回嘉”行动同时开展的还有全国985高校大学生赴嘉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10个985高校的126名985高校大学生在嘉定汽车制造产业、文化信息产业、物联网领域等岗位进行社会实践。
9名同济大学法学院学生带着课题《居民自治委员会的法律定位》来到嘉定。对于走进社区,这批未来的法学精英并不陌生。研二学生钱柏成告诉记者,从大一起,他们就每两周一次来到学校周边的街道,为居民进行义务法律咨询,进行法制宣传。钱柏成说,每一次志愿服务,要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语气语态都得有所区别,还要把深奥的法律知识说得浅显易懂,这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解决实际问题永远比背课本知识复杂,”钱柏成认为,能在大学期间广泛地接触社会,对自己找准专业和就业方向,非常有帮助。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