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遇难者“送行” 为灾区重生祈福
姜燕
  云南昭通鲁甸6.5级大地震已造成617人遇难,112人失踪。昨天,是遇难者的“头七”,地震的幸存者烧上一把纸钱,点上一根香烛,哭祭逝去的亲人。金沙江畔,哀思弥漫。

  逝者已矣,生者坚强。失去亲人、损失财产、经受了命运考验的昭通灾区人,正在为这句话做出现实的诠释。只有深藏悲痛,重建家园,努力开始新的生活,才是对亲人和同胞最好的告慰。

  “头七”祭礼

  8月8日,震中龙头山镇,哀乐低回。

  晚饭时分,唐昌辉老人特意多盛了两碗饭,带到在地震中亡故的老伴和9岁孙女的坟前“上饭”。

  “按我们当地风俗,要在阴历七月十五前祭奠死去的亲人。明天又是地震后的‘头七’,我这饭也是提前给在地震中的遇难者‘上’的。”他说。

  8日这天的夜晚,明月当空,月光清冷,如往常一般,倾洒在龙头山镇的群山之间。

  龙头山镇的一些百姓和志愿者们一起,在龙泉村口点起一根根红蜡烛,摆出一个大大的“心”字,中间的烛光构起了“8·03”的字样,下方摆放着一簇簇鲜艳的野花。

  “你学业还没完成,在那边一定要继续学习。我今天把你刚买的电脑带来了,你可要好好学习。”9日,龙泉村村民唐启萍一边在地震中遇难的女儿的坟前烧纸钱,一边喃喃地“叮嘱”。

  山区许多群众贫穷,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女儿多年的心愿。唐启萍明白女儿的心愿,也知道女儿懂事不向她开口。女儿好学,前年考上了楚雄师范学院,暑假前终于用学校发的奖学金买了一台电脑。

  “今天是你‘头七’,我们把电脑挖出来了,今天要让你带上。”唐启萍泣不成声。

  温暖激励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地震的遇难者“送行”,为灾区重生祈祷祝福。

  连日来的救援和赈灾,灾区的人们已经深深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

  地震发生后,万余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医护人员立即开赴灾区,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救援当中,在地震发生的前两天,很多人都只睡了短短的几个小时;

  震后初期,物资供应不足,他们将热饭让给受灾群众,龙头山镇骡马口热食供应点,一个叫安德华的炊事员早上徒步9公里背来给养物资,自己手握厨勺却粒米未进;

  新疆小伙阿迪力载着1万斤切糕,经过40多个小时的跋涉,长途奔波1200多公里,历经湖南、贵州、云南三省,终于抵达鲁甸地震龙头山镇灾区,把一块块切糕递到了受灾群众的手中……

  这些大爱,是暖流,更是力量,激励着每一个鲁甸人,在灾难面前,不会退缩,勇敢前行。

  重建家园

  邓启亮,34岁,是龙头山一名个体卡车司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房子倒塌了,卡车被砸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也走了。从那时起,邓启亮就把自己关在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厨房里,没日没夜地为乡亲、部队官兵和志愿者做饭,“这样心里会好受一点点。”他说。

  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村民代开林家的房子已经被震塌,他正在收拾抢出来的旧家具。他说:“堰塞湖的水退下去以后,我还要重新盖一栋房子,要把房子盖在离牛栏江远一点的地方,建得更牢固一些。”

  和代开林一样,很多村民开始考虑灾后重建。江边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立安说:“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子,但震不垮我们的意志,我们村委会能够带领全村老百姓自力更生,用我们的双手重建家园。”

  地震发生后,浙江平湖曙光应急救援中心大队长赵建荣就带着一批队员驱车31个小时昼夜兼程,赶到鲁甸灾区救灾。他们随队携带了两台生命探测仪,连日来,一直坚守在灾区救援被困生命、救援受伤群众。

  “‘头七’到了,除了悲伤,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地帮助活着的人,以此来慰藉亡灵。”在大山坳里的光明村,赵建荣说,他们正从家乡联系送来一批盐水,希望尽快分发到缺少医药的村民手中。

  希望在前

  “父亲在地震中遇难,这本家谱对我意义重大。”28岁的常城从龙头山镇老街的废墟中扒出了两本厚厚“西南常氏家谱”。“头七”到了,把家谱抱在胸前,仿佛父亲还和他在一起一样。

  “头七”是一个节点,但不是一个终点。对遇难的亲人哀思仍在心间,但生活仍要继续,每天太阳依旧会升起。

  灾难不可避免,但灾区并不会就此沉沦。

  越是困难时期,越是危急时刻,老百姓身上特有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越显露无遗。

  在离骡马口村民小组清真寺不远的一处山泉出水口处,10岁的何达翠正在洗衣服。虽然家里的房子倒了,现在生活仍很困难,但正在读小学的她还不忘记美丽。她说:“衣服太脏了,家里衣服又拿不出来,再怎么说也不能穿脏衣服出去。”

  走过哀恸,灾区的人们已开始擦干眼泪准备重建自己的家园;走过哀恸,全国人民的关爱也在进一步汇聚,积蓄为灾区重建作贡献的拳拳力量。

  “对亲人最好的纪念就是要过好以后的日子,我们现在虽然遭了灾,但希望仍在前方,未来仍在我们手里。”一位失去亲人的灾区群众眼睛布满血丝,但语气坚毅地说。 

  本报记者 姜燕 综合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特别报道
   第A03版: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特别报道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周末烽火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人民情怀 中国力量
为遇难者“送行” 为灾区重生祈福
难忘七天七夜
新民晚报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特别报道A02为遇难者“送行” 为灾区重生祈福 2014-08-10 2 2014年08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