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现在这么红,它在上海的身世,我是清楚的。可算是命运多舛,有起有伏。
1980年之前,上海是没有小龙虾的,它是个完完全全的外来生物。我之所以这么肯定,不仅是我对上海南部郊区河浜里的生物了如指掌,更重要的凭据是,我曾经在小时候把小龙虾当“宠物”养过。
那一年,舅舅家门前的湖里出现了一种新奇的生物,名为龙虾。在舅舅家做客时,母亲从捞鱼的乡人那里要了一只健壮的龙虾给我做玩物。我至今记得那是一只巨大的小龙虾,混身红黑色,两个大螯高举着威风凛凛。母亲用一个大大的玻璃瓶盛满水装那只龙虾,我两手小心翼翼地捧着。
那是小龙虾作为水族的光辉时代,很稀罕,人们欣赏它的形貌而不是肉质。
不记得我养的那只龙虾是怎样的结局了。或许逃跑后成了本地龙虾家族的第一代移民吧。慢慢地,老家那边灌溉渠上的大水井里,可以看到小龙虾的身影了。它们攀附在井壁的边缘,露出半截身子,当我们探头找寻时,它们倏地没到水里,像迷你“水怪”一样保持神秘。
再过一阵子,孩子们开始在河塘里钓龙虾了。一根树枝,一根线,一条蛙腿,一个水桶就万事齐备。小龙虾咬起钩来恶形恶状,轻轻提起来,哪怕出了水面,它也决不会松口。原来这个神秘“水怪”就是个憨货而已。
但这些憨货绝对是繁殖能手。几年的时间,河里、沟里、渠里、田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了。然后我们觉得一只一只钓小龙虾是太抬举它们了,恰在此时,让龙虾们闻风丧胆的龙虾网问世了,好手都是一天几十斤地捞。那时小龙虾泛滥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1米多宽半米深的手网,放到河底,用木棍赶两下,拎起来,数数有四五十只!
小龙虾在乡下从来不是受欢迎的水产,直到现在,上点年纪的人都不食。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龙虾也无处可卖。直到上世纪末,“十三香”烹饪工艺的研发成功,让小龙虾一夜间变美味,小龙虾馆遍地开花,身边的人似乎都变成了小龙虾爱好者。
有人大肆吃,就有人大肆捕。从此小龙虾被成吨成吨运往市区出售。初时价仅一两块一斤而已,今年刚上市时,本地价已是15块一斤。狂捕之下,即便以野外生存能力强闻名的小龙虾也逃无可逃。听家人说,现在一个捕虾人,半天也仅能捕几斤虾而已。曾经攻城略地的异族生物,在人类的英勇反击下,如潮水般退却了。
某次赴龙虾宴,上来一大盆用“绶带”装饰的“大龙虾”,价800元,江苏盱眙专送。那所谓极品龙虾,正是三十多年前我从舅舅家捧回的那只“宠物龙虾”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