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在北京农展馆1号馆正式拉开了帷幕,来自中外的130余名当代青年艺术家汇聚一堂,开启了本年度最盛大的当代青年艺术季。在看到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活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青年画家创作品质的深入探讨。
表态——
不为博眼球而“不择手段”
这几天北京的艺展,正在刮起一阵“青年热”,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场青年艺术家盛宴,期间来自中国、韩国、意大利、美国、肯尼亚、希腊、泰国等国家,分别代表了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北美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当代青年艺术家的500余件作品,在北京农展馆与798圣之空间两个场地同时展出,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创造力。同期还将举办15场不同主题的艺术教育、论坛讲座等公益活动,开启本年度最盛大的当代青年艺术展览季。
在如此多元化的展示中,观众可以同时看到不同青年艺术家之间截然不同的创作状态,也能更加直观地比较出自己更喜爱哪种风格,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也有更公平的机会表现自己,进行较为客观真实的艺术表态。比起有些画家为了吸引人观看而“不择手段”地大做广告,或是过度高调搞些惹人争议的噱头,这样的“青年季”反而更加让人看得清爽。
立场——
应当寻求自己的艺术品质
如今,似乎想要红火,就得有一两个特别的“标签”,才能说明这个青年画家是有特点、有个性的;于是,许多人开始本末倒置地追求起这表面上的“标签”,而忽略了应当是有了个性才能产生好的“标签”,在这个越加开放和宽容的市场,有没有自己的艺术品位,找没找到自己的艺术立场,才能看到真正的艺术品质。
去掉那些模仿西方大师,或者噱头十足的花哨手段,青年画家还是应该通过画来“话”。无论用画表现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也无论手段有多么前卫创新,思考性是始终不能缺失的,至于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才是区别于前人和他人的根本。对社会种种的所见所思,或是将自己认同的文化加以表现,都是有的放矢的,才是真正有底气的。
自省——
做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青年画家”可以自由,可以肆意,但不能胡来,很多所谓“青年画家”玩抽象,除了不知所云,还胡言乱语。这种乱象背后,还是缺少知识、欠缺文化在作祟。无论是西洋画还是中国画,都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比拼,画技再高明,也要有神韵、有内涵,而这些都离不开丰富的学识来给予画家足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当然,仅仅有知识也远远不够,还要有文化,这两者并非划等号的。有文化意味着画家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城市或国家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地方的文化进行体验、观察和反思,甚至将自己置于大文化背景下进行自省。这样,才能既看到美好的,又看到不足的,他的绘画自然反映出的内容也更客观、更有层次、更值得细看。画技好的青年画家不少,但画意好的却真的不多,因为有文化的、有知识的青年画家越来越少了,在商业利益充斥的当代艺术领域,还是要呼吁更多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画家多多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