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麻姑,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唐代颜真郷所书《麻姑仙坛记》中均有载述。麻姑,古建昌人(今江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人氏)。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其自小长得聪慧靓丽,且勤劳孝贤。后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年十八九时,得道升天。又传,她常掷米成珠,分送给穷苦百姓,自言三见东海变桑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巨变。她在降珠河畔,以仙草结庐,用采撷的山崖灵芝酿成仙酒,于每年三月三为西王母献寿。由于麻姑的传说深得华夏民间喜爱,古民就将麻姑献寿的形象,或绘、或绣、或塑、或雕琢成艺术品,用作向人间女姓祝寿的贺礼,借以表达对仁厚女长者诚挚美好的祝福。
这件高26厘米、品相完整、包浆润纯的麻姑献寿摆件,为清代竹雕精品。常见麻姑献寿,以亭亭玉立一仙女手挽花篮或托酒盘为多。而以麻姑骑鹿的艺术形象出现却难得一见。细品此尊竹雕,但见婀娜清丽的女仙麻姑,丝巾束发,螺髻高绾,耳垂玉坠,鬓花滴露,盈盈眉眼透出慈善,低首回眸中带着妩媚的笑靥;她身系披风,侧展身姿,轻舒楚腰,双手小心翼翼捧护着一尊酒坛;轻盈燕躯下,骑一头口衔灵芝,披着锦制叶纹垫鞯(又称障泥,是垫在鞍子下,垂于坐骑背两侧,既挡泥土,又作装饰),正举蹄款步向瑶台的仙鹿。那回转的鹿首,脉脉含情地依偎在仙女的肩胛,渲染了人兽间的通灵、呼应和情感。而仙鹿胸脖前那道凸起的筋脉,点明了该雕品是典型的乾隆年及清中期的雕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