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涉案超市商家辩称阎某身为职业打假人,多次以产地不一为由起诉本市多家商家及他们的超市,并以此作为牟取获利的手段,表示不认同阎某的诉请。经法院审理查明,双方争议的产品均存在中英文标识不一,该超市商家的辩称缺乏事实依据,判决超市败诉。
特约通讯员 李鸿光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点评】
今年3月15日,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同时最高法院于今年1月颁布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开始施行。与“如果消费者明知产品存在瑕疵则不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的原有规定相比,新法将其修改为:“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司法实践中,只要是证明产品确实存在问题,法院一般都会支持。
找黄牛买二手车牌
却买来假车牌
本报讯 (通讯员 曹莹 记者 袁玮)近日,虹口区检察院对一起诈骗、买卖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案件提起公诉。案中,被告人受朋友之托购买二手牌照,最终却将一张假牌照浑水摸鱼,骗取了被害人10万余元。
今年1月13日,王楚来到车管所查询违章信息。然而,依据他的车牌号查询下来的车辆并非是他所开的福特车,而是一辆雅阁车。这时,他意识到自己上个月刚买来的二手车牌有问题,当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将刘毅、黄岩抓捕归案。“黄牛”刘毅向承办检察官交代,自己并不是“黄牛”,而是黄岩的好朋友。黄岩打电话给他让他帮忙去“演一场戏”,角色就是买卖二手车牌的“黄牛”。事后,黄岩给了他400元的好处费。他万万没料到自己出于义气帮兄弟的忙,结果却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文中人物为化名)
【点评】
一块铁皮值千金,又是许多驾车者的必需品,让许多人求之不得。随着上海新车牌拍卖政策的出台,上海车牌显得愈发紧俏,一牌难求令二手车牌市场变得愈发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买二手车牌。“黄牛”也正是看到其中的“商机”,从中牟利。但买家也不可“病急乱投医”,还是要提高警惕,从正规途径购买,防止后患。
(本报记者 宋宁华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