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在市科委机关工作,5月17日,与其他49位援藏同志一同进藏。
刚到西藏,移动信号还没接通,要打个电话给家里,或因单位的事情与上海市科委联系,要靠长途电话,或发明码电报。记得那时,想与家人报个平安,我在邮局连续拨了一个多小时才接通。而长途电话是靠基站转接的,一站一站转过去,如果中间有一站断线了,就得重新拨。听我们一位在县里援藏的同志讲,星期天唯一的事儿就是守在电话机旁向家里拨电话,有位同志甚至拨了九个小时才接通一个电话。
日喀则市每年都有大规模的“科技下乡”“科技宣传周”活动,活动形式大都通过街头设摊、科普长廊,向民众传授一些农业科技和生活常识,同时,也组织农科所、科委开讲座,传授耕作知识、解惑释疑等,大多是分散、临时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一直盼望着能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园地,也有个固定场所让民众可以随时参观。于是,日喀则地区科技馆建设应运而生。
在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林湘书记的关心下,一座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金额360万元的科技馆开工建设,这是当时西藏的第一座科技馆。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左焕琛还特地为“日喀则上海科技馆”题写了馆名。我脑海里还依稀记得这样的景象:科技馆开馆第一天,日喀则地区来了好多小朋友。他们看到了一些过去从未见过的展品,东看看西摸摸。有些孩子一看就是半天,不愿离去……此情此景,使我深深地感到西藏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建设科技馆的必要性。
我当年还做了一个项目——“江孜县人工防雹雷达站建设”。西藏夏天的冰雹灾害非常严重,一片眼看丰收到手的庄稼只要遭受到一次冰雹灾害,作物80%以上的产量将受到损失,有时甚至是颗粒无收。而江孜县又是自治区主要商品粮基地,有西藏“粮仓”之称。每年的雹灾成了农牧民的心头之患,防雹消灾就成了当地农牧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往,当地农牧民对冰雹灾害的应对办法是请寺庙里的喇嘛来念经,祈求苍天保佑、消灾。“冰雹喇嘛”也应运而生。预防冰雹、消除冰雹在内地是一项较成熟的技术,于是决定在该县建设人工防雹项目。上海市科委支持了70万元购置小型气象雷达,县里配置了高炮、土建,地区科委、县科委专门开发了防雹消雹的专门软件系统,通过消雹为雨的办法解决雹灾。这个项目的建设当年就收到了成效,在项目覆盖的区域内,当年基本没遭雹灾……项目成功后,很多县都要求我们帮助建设人工防雹系统。
前年,我又回日喀则地区一次。仅仅十多年,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近乎与内地没什么区别了——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四通八达的公路、豪华饭店、餐饮娱乐样样齐全。但在现代化的背后,仍保留了西藏特有的文化品位、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看到这里移动通讯的普及,使我们又想起援藏之初,坐在电话机前拨号几个小时的尴尬。西藏的现代化进程,使我们这些曾经的援藏人,真正体会到“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的深刻含义。
十日谈
援藏二十年
农业援藏是非常有潜力的,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