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生只合住湖州
自作别杜文澜的曼陀罗斋后,他回到了安城的芜园,与继母及妻子相聚。他还在芜园将自己98方印编辑成了《苍石斋篆印》,在扉页自题:“苍石斋篆印。”芜园的家居耕读相当平静,也能享受到天伦之乐,福儿与他也很亲近,不像他刚从苏州回家时一抱福儿,福儿就又哭又闹。如今他摇着小货郎鼓,福儿会咧开嘴“呵、呵”地笑。但为了开拓自己的前程,他感到不能安于乡居。光绪元年己亥(1875),32岁的吴昌硕又离开了芜园,来到了相距百里的州府湖州谋生。
“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吴昌硕一方经典印章,而且他不止一次地镌刻过,反映了他深深的乡梓之情及对父母之邦的推崇。湖州乃是一座千年古城、江南望郡。经济富庶、人文昌盛、艺事兴旺。而早在1868年他25岁时,曾来过这里。因此,他此次来到湖州,感觉颇为亲切,沿途所见,车水马龙,比以前更兴旺了。他入住的是湖州大名鼎鼎的士大夫陆心源府,也是任司账。间亦帮着陆心源整理文物及抄写校对,实际上依然是幕僚、门客的身份。在陆府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从学、识器、交友、艺事方面,都颇有长进,收获良多。这种人生际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号存斋,清代大收藏家、大藏书家、名医,晚号潜园老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后辞官返乡,从此致力于文事艺林,专攻于收藏鉴赏。他的藏书自宋元明及清各版本达15万卷之多,其中弥足珍贵的宋刻本达一百多种。于是,陆心源筑“皕宋楼”及“十万卷楼”。陆心源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屐痕,就是其“皕宋楼”所藏的宋元旧刻本。在清末,共有著名的四大藏书楼,即是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钱塘丁氏的八千卷楼、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而陆氏的皕宋楼,却被尊为“江南藏书第一楼”。
吴昌硕身处书香如此浓郁、文化如此厚实、学术如此高端、藏书如此宏富的陆府,自然是感知潜园的底蕴和人文的实力。此时他三十出头,正是精力充沛、学力旺盛之际,况且他年轻时,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不幸。因此,是很珍惜这份差事的,他除了搞好日常的账目管理外,还相当尽力地协助陆心源编撰目录,订正古籍,条别源流,题写标签等。从官场上退下来不久,年纪刚过不惑之年的陆心源发现眼前的这位小司账,平时虽然话语不多,人前还有些腼腆,但为人随和,做事专注,好学不倦,且书法篆刻也见功力。还听家人说他每晚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灯下苦读,或是写字刻印。这位“苕上七才子”之一的陆心源还是颇爱才惜才的,平日里尽量让吴昌硕跟着他多做些整理文物之事,并不时地加以指点,从而使吴昌硕有一个难得的访古问贤、研读旧籍的环境。
陆心源不仅以大藏书家名世,而且他也是一位大金石收藏家,尤致力于古砖的收集,他在老宅最南边建“千甓亭”,以专门收藏两汉、两晋古砖。吴昌硕来陆府时,“千甓亭”正在建造中,而陆心源也正加紧收集古砖,汉砖有数十方,晋砖达千余方,在古砖收藏上也算是蔚为大观了。这些古砖纹饰奇谲别致,字迹奇异古朴。吴昌硕不仅有书法、篆刻专长,而且他还跟俞樾等先生专门学过文字学、鉴定学等,为此,他成了陆心源的得力助手,帮陆一起收集鉴别、拓印笔录。尽管这些事干起来是又脏又累又吃力,但他还是干得相当尽心尽力,毕竟是与这些古砖零距离接触摩挲,特别是那些古纹饰及古文字对他的金石篆刻极有参考价值,使他能广采博取、汇古融今。为此,他专门刻了朱文印“道在瓦甓”,以示其尊。
陆心源还在宅内设立了“穰梨馆”,专门收藏名家墨迹与大量法帖,有宋朱熹、文天祥及元赵孟頫等人的真迹,是颇高端的珍稀藏品。吴昌硕为建该馆而不辞辛劳,从早到晚帮着整理布置,作防蛀防潮处理等。而看名家真迹和看印刷品、摹本、拓本是两回事,笔墨真迹的气韵质感,线条的气势形态,章法的疏密效果乃至意境的丰逸隽永,都是让人怦然心动而味之无极的。这对于吴昌硕日后书画篆刻的创作及变法,提供极为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审美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