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民间停办春晚的猜测甚嚣尘上,央视回应“好饭不怕晚”,而一些媒体人则开始质疑“好饭”的定义。
从上世纪80年代春晚的“全民好评”经典迭出,到如今春晚的“全民吐槽”备受争议,春晚的存在,一直都是一座绚丽的舞台——这座舞台上曾经诞生过最好的演员、最火的段子、最美的歌舞,如今也孵化了一则则新闻、一篇篇热帖、一条条微博。
广告太多、笑点太少、舞美太糙、段子太老……与“过年文化”深度关联着的春晚,被捆绑上了十数亿人的情结与期待,却不得不无奈地平衡着各种掣肘、各种关系,夸父追日般到网上追逐着最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审美热点,然后战战兢兢,尽力交上一份填完整了的,而且很可能得不到好分数的答卷。即便如此,它仍然因为节目质量而被人诟病,因为各种传闻而被人非议。想想也真是不容易的。
把先入为主的“今不如昔”的偏见暂且抛去,我们可以看到,春晚喂给真心过年团聚的老派人与无聊上网交流的年轻人以同一勺欢乐,春晚关照的是绝大多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正向,还是逆向。
一年一度的春晚,虽然越来越像一盘面目模糊的大杂烩,但仔细观察,我们不难看出这365天里这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也不难理出这数十年来意识形态的更迭衍变,更能够从中深度认识这个我们浸润其间的文化环境。
再退一步讲,也许春晚真的不好看了,但是社交媒体,却成了它的“再生之地”,我们原本不过是被动接受着那些唱唱跳跳闹闹,顶多再和三两家里人交头接耳一边扯淡一边守岁,现在,我们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各抒己见毒舌八卦,“不看春晚就跟不上刷屏节奏了”,这样的认知,把观众重新“引”回了电视机前。央视这个公众文化的制造机构,举全台之力,顶着巨大的压力,尽可能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天涯共此时的点评素材,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培养器皿,从“只能看着”发展到“大家骂着”,这本身不是一种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