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刷刷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在“呼救”,原来她要大家去投票,投给她读幼儿园的女儿所画的一幅蜡笔画。我点开链接,弹出一张作品,小家伙画得色彩明艳,充满童趣,我就点了“支持”,随即去跟同事“汇报”:投票任务圆满完成!谁知朋友谢过我之后,又吞吞吐吐提出一个小要求:你是教书的,学生多,能不能让你的学生们也来为我女儿投投票啊?
原来,这家幼儿园在举办绘画比赛,而评比办法就是让网友通过微信来投票,得票最多的作品就能获奖。乍一看,这意图挺好,借助先进手段,把仲裁权从园长、班主任手里释放出来,让大众评判,杜绝偏私,确保了公平、公开、公正。
可是,实践起来,这种做法真能尽如人意吗?显然不可能。回顾我们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使用习惯,一年里有几次会特意去看某家幼儿园开的微信画展呢?这个频率极低。就我而言,趋于零。那些专程投票的,不是家长,就是家长的亲友,这个人脉圈的核心无非是参选的孩子。
而投票呢,很粗鲁,就是看数量,而且很多系统允许隔日再投。“老兄,你送佛送到西吧,明天叫学生们记得再投一下哦。这样得票就能翻倍了。”好家伙,我成临时招募群众演员的啦?
就在我犹豫之际,另一位朋友转来一则微信帖子,看标题,又是此类“投票”,这回是某外国语小学评选优秀作文,我点开一瞧——这作文叫人怎么看呐?手机屏幕本就不大,老师也偷懒,拍张照片就给贴了上来,密密麻麻一片铅灰色,哪里看得清学生写的是祖国山河还是时代风貌。
“转这个给我干吗?”我问这位朋友。“不是让你看作文。亮点在最后。”他说,打了个戴墨镜的笑脸符号。我手指一划拉,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一篇东西,浏览数20000朝上,点赞将近5000。“怎么可能?”我问。朋友扔出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对话遂结束。此际,这七个字直让我摇头叹气。
是啊,作文与绘画的背后,可不都是父母心嘛。为了让孩子稚嫩的心灵不要过早遭受“失败”的洗礼,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有人脉的求东告西,没人脉的还有“淘宝”买赞这招撒手锏。就这样,你追我赶,各显神通,幼儿园、小学原本不为外界关注的小规模内部竞赛悄然在网上红火起来。
可孩子呢?无论是折桂夺奖,抑或名落孙山,有几位大人真正关心过他们智力的创造究竟哪里可圈,何处堪点呢?由此看来,这种“伪民主”评选之风,切不可长。家长劳心费神不说,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更多不利,因为这简直就是在告诉他们,自己的努力和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家庭能调动多少社会、经济资源来把你捧红。日长时久,岂不个个养成“二代”心态,沦为纨绔子弟?这样的“投票”,与公平已无多大关系。相反,那是在绑架“童心”去向“只重效果,不问过程”的功利思想屈服。
现在的基础教育在具体执行策略上,托赖技术进步,花样比过去繁复不少,而且还增加了家长融入配合、接受“再教育”的成分。不过,技术有时带来的是便捷,有时也会留下浮躁的漏洞。对后者,执事者不可不察,以免贻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