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帖子,介绍国外厨房的十八班“兵器”,从大蒜切片器、蛋糕分离器,到分蛋机、面条机、多刀切碎机等等,正应了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跟帖的朋友一大堆,都是在家要干活的主妇、主夫们。大家都希望能拥有这些设计可爱、实用便利的“兵器”,更有人在帖子里打听哪里有卖,拥有“兵器”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但是,拥有“器物”,没有合理的使用,“器物”也就成了“废物”。相信朋友们的厨房里都会有那么几件一年难得一用或者根本不用的“兵器”,因“弃之可惜”而“束之高阁”。“物不尽其用”,一样可惜。
生活中更有不少“工具党”,他们盲目崇拜工具的全、新,其实不会使用或者不好好用,一样也是白搭。我学画画的班级里就有不少“工具崇拜徒”,她们弃第一节课上老师发的24色“彩铅”笔不用,而另购48色的。要知道德国产的这种“彩铅”笔价格不菲,48色中又有几种是常用的颜色?有了“彩铅”笔还不算,还要有专门配套的笔袋、卷笔刀和橡皮。上课时,满满当当放了一桌子,架势十足。但画画的结果,并不一定“48色”超过“24色”。只要肯动脑经,“24色”一样出成果。
有了工具,使用只是基本要求,使工具有“器物精神”,才是更高层次。我经常去买菜的市场里有一个肉摊与众不同。别的摊贩的刀具或是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而他的刀,用一块纯白的毛巾擦拭,每把刀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来人买肉,他一刀下去,手顺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了下来,刀锋锐利,没有一点儿拖泥带水。他常年穿着干净的白衣服、戴着白帽子,不像在卖肉,更像是一位西餐厅的大厨。很多人愿意去他的肉摊买肉。其实,清爽是外在的,里面含有着“玄机”,那就是“器物精神”。
“器物精神”是一种对物件的钟爱,更延伸至对所从事的工作注入的一份情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说得再大一点,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有其内心的需求,自觉而为,乐此不疲,包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当下“器物精神”流逝很多,人们失去了对“器物”的赏玩和爱慕。工作时间长了,财富多了,快乐却没有递增。结果,我们就成了一头“工作的驴”,一直在“拉套”,而无暇享受路边的风景。我们不是在创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产品。“制造”是程序化、机械化的操作,而“创造”才充满了动感、智慧、不知疲倦的快乐。
中国其实早就是一个有“器物精神”的国度,代表物就是瓷器和丝绸。瓷器的功能本来是盛菜盛饭的容器,用个陶罐和竹筒一样能体现这样的功能,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瓷器出口到西方,让外国人叹为观止,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精美。丝绸也是同样的道理,生活化的衣料融进了艺术的元素。
法国哲学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称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一切器物的背后都有一片精神园地,精致的碗筷、瓮罐、针剪、饰物,不仅是物质化的见证,更是创造生活、社会的见证,它在方便生活的同时,更让我们得到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的精神和道德拔节。
多一些“器物精神”吧。让我们开动情趣的机器,多在工作器械、流水线程序上,开掘出更多快乐的点、悠然的心灵碰撞,多去“创造产品”、“创造工作”,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机械手”,和器物亲密、默契的互动和舞动,创造更多悠扬的生活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