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戴河避暑胜地的历史变迁(上)
黄金生
  ◆ 黄金生

  北戴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因与政治的不解之缘而充满了神秘色彩。

  北戴河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18公里长的海岸线曲折蜿蜒,海面清澈平稳,沙滩洁净绵软,到处是天然浴场。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每年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天数平均只有7.6天。优良的气候条件、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北戴河成为避暑的好地方。北戴河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东巡派人入海求仙时就曾住在北戴河;曹操更是在此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天下名篇。但在中国古代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下,即使畏惧酷暑的清朝皇室,也从未考虑过到海边避暑。北戴河作为避暑度假区是从清末,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才开始的。

  骑驴的仕女

  1858年,英法俄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列强由此获得了公使驻京的权利。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中又赋予法国传教士在中国各省可以“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特权。西方人员在华日久,便利用特权四处寻找适合夏季避暑的地方。与游牧民族出身的清朝帝王选择承德不同,欧美人开始把他们的海滨避暑之风传到中国。

  1878年,25岁的英国传教士甘林来到中国,在天津、唐山等地传教。当他来到北戴河海滨的时候,立刻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海域所吸引。1895年,他租下联峰山东峰鸡冠山约400亩的土地,盖起了两栋别墅,鸡冠山因此也被叫作甘林山。 

  甘林的别墅是北戴河最早的西洋别墅之一。别墅建成之时,他请一些亲朋好友前来“暖房”。当时一位英国女士在北戴河车站下车后骑驴到联峰山下,因为天气炎热,就骑在驴背上休息了一会儿。她戴着白帽,左手控缰,右手擎伞,骑着驴在绿荫下的样子很是迷人。同行中一位擅长绘画的人用水彩把她画了下来,这幅画后来被京奉铁路的英国总工程师金达所得。金达在修建天津至山海关的津榆铁路时也发现北戴河村南面不远的海滨,风光秀丽,非常适合休闲避暑。以他在英国的经验,认定将来必有升值,便想在这里购地盖房。但当时一般外国人没有这种权利,他只好怂恿铁路包工头天津人杨季琳抓紧购地建房。杨季琳听取了金达的意见,很快在北戴河海滨建了一座房屋,租赁给来这里避暑游玩的外国人住。这是外地人在海滨建的第一幢专门出租给外国人用的房屋。 

  金达将那幅“仕女骑驴图”印制成京奉铁路局的英文招贴广告,每年夏季在火车站和外国人的居住地张贴,用以招揽中外人士到北戴河旅游。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旅游招贴画。有了金达绘声绘色的宣传,几年之后,在北戴河的海滨上,一栋栋别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英、法、俄、美等外国人纷纷涌进,争相圈占和抢购土地,北戴河成为西方殖民者的避暑乐园。到1898年,应西方驻京使节的要求,北戴河正式被清政府“钦定”为中外人士避暑之地,“戴河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向内三里,及往东北至秦皇岛对面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准中外人杂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的各国人士避暑之地。 

  北戴河海滨被清政府辟为中外人士避暑地后,当地临榆县衙门(治所在今山海关)因该地地处偏远,鞭长莫及,无暇管理,境内的外国人则以北戴河海滨是通商口岸为借口,于1898年首先建立起他们自己的自治团体组织——石岭会。石岭会以其监理会名义大肆收购土地,在区域内建有办公楼、大会厅等。并自作主张地倾销其所租土地,大量吸引会员。即凡愿为该会会员,承认其会章者,都有向该会租地买房的权利。“骎骎然几有喧宾夺主之势。”到1900年,北戴河已建成50多幢专用于疗养的别墅。一些外国人看到北戴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便开始靠囤积土地获利。英国人施爵儿1905年在此低价买得88.9亩土地,1914年他出手10亩,1916年又出手33亩,1920年再出手11.74亩,坐吃土地升值就发了大财。 

  1916年,曾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来到北戴河,他见此情况,便积极联络京津上层人士,在1919年成立了地方自治团体北戴河海滨公益会,“保护主权,规划市政,管理避暑区之行政事宜。”他主持制定北戴河街区道路规划,规定“近海沙滩不准建房,其他地区所建房屋以能美化环境,点缀风景为宗旨”。这是我国旅游风景区的第一个城市规划。之后,正是朱启钤以“修路为第一步”,把北戴河的建设有步骤地推向了科学轨道。 

  风姿绰约的“西洋美人”

  在公益会的治理下,北戴河的公共秩序井然。1929年7月,张学良到北戴河来疗养,为遵守公益会严禁在海滨使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规定,把带来的小汽车、摩托车全部留在了专列上。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在游玩时贪看风景,骑驴错走了人行道,即被路警所阻,并被告违犯了交通规则。于凤至下了毛驴,连说对不起,不但交了罚款,还奖给那位恪尽职守的路警10块大洋。 

  由于公益会及有关方面的努力,也由于石岭会在外国人中的影响,北戴河海滨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逐渐成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远东罕有其匹的避暑旅游胜地。当时北戴河的旅游业,在中国有很多开先河之举:建有中国第一条旅游专用铁路支线,即建于1917年的从津榆铁路北戴河火车站到北戴河海滨站;这里还开辟了中国第一条旅游航线,即辟于1921年的从北京南苑机场到北戴河海滨赤土山机场航线。 

  现代旅游业的兴盛,吸引了外国人大量涌入北戴河海滨。据有关资料披露,1936年北戴河海滨人口调查显示,当时住在北戴河海滨的中国人有7902人,外国人有2535人;当年的中外观光客有6127人。也就是说,当时在北戴河居住的外国人已接近那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把中外观光客中占据大多数的外国人算进去,那暑期北戴河海滨的中外人口比几近相等。这在远东除租界地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是没有的。 

  奇特的山光海色使北戴河海滨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和韵味。早在1910年,北洋女子公学创办人,做过袁世凯公府秘书的吕碧城就在用文言文写的《北戴河游记》中把北戴河海滨比喻为是“西洋美人”。她开篇就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二句于西湖之神态,殆摹拟矣!然犹中国美人态也。若夫海滨之风景,清奇高亢,气象万千,有如西方美人,细腰捷足,长裙飘飘欲仙,令人见之具潇洒出尘之想,则北戴河似焉。”二十多年后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西洋史》的作者陈蘅哲,也写了关于北戴河的游记,其中《再游北戴河》一篇开篇就说:“提到北戴河,我们一定要联想到两件事,其一是洋化,其二是时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特别报道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申城社区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新民法谭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自贸之窗
   第B04版:海归心声/城里城外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06版:金融天地/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8版:公司探营/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4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6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名表
   第C04版:妆容
   第C05版:妆容
   第C06版:资讯
   第C07版:秀场
   第C08版:潮流
北戴河避暑胜地的历史变迁(上)
坚不可摧
金蝴蝶梦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8北戴河避暑胜地的历史变迁(上) 2014-10-17 2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