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无所作为即最大作为
吴强
  吴强

  身边朋友的孩子学校都在组织社会实践,不少是去企业参观,大多又是快速消费品。快消品中,以食品类为主,奶类、可乐、饮用水等。是啊,能让小朋友感兴趣的,又对小朋友感兴趣的,不就是它们么?

  我采访过不少这类企业。他们做这类事情,通常会美其名曰“社会责任”。小朋友要“社会实践”,企业就来“社会责任”。我当然相信企业多少有“社会责任心”,只要这个“责任心”能让企业有好的“社会形象”,并让企业卖更多、赚更多的话;不过,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更在意的是培养潜在的消费者——小朋友没钱,小朋友的家长有钱;现在的小朋友没钱,将来的小朋友(小白领)有钱。消费者,就是企业的恩主;而培养小朋友的好感、赢得他们的心,小投资换来的是未来二三十年的利润!

  本来,这个私心也不用点破,各取所需、心照不宣即可,予欲无言。但一想到这类“实践”所传播的健康和消费理念因为利字当头,恐怕不那么正确时,又实在不忍无言。我不是说这类企业一定就是垃圾食品、儿童性早熟等社会问题的唯一的始作俑者,但说一句“力有与焉”不成问题。

  毫无疑问,企业的合法成品,卖给成年消费者,都是各人选择;然而,在面对未成年人作“教育”时,我们真的可以放任企业拥有这么大的“自我美化权”么?成年人面对市场上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尚且常常中招,更何况未成年人?在其心智见识还未完全成熟时,接受此类“实践”,真的合适么?

  我也知道学校安排社会实践时的困难。要不是有“好处”,谁有空来接待小朋友呢?我们的社会固然丰富多彩,然而无利不起早,往往是那些看到生财之道的人,声音叫得最响。小朋友要走入社会去实践,却苦于难得其门而入。

  呼吁那些有条件、有可能接待小朋友的社会成员主动请缨,不妨为自己孩子想一下;

  至于那些企业,劝诫我们某邻国的一句话很适宜,对小朋友,你们“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文化新闻
   第A24版:文化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财经新闻
   第A35版:财经新闻
   第A36版:生态上海·秋之韵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连载
   第A40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4版:新民好吃/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品鉴/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品鉴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8版:广告
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无所作为即最大作为
真相
官员形象不是“装”出来的
“论文超市”
劝君莫带土特产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无所作为即最大作为 2014-10-23 2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