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一所沪上幼儿园“小朋友被老师针扎”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昨天,教育行政部门调查后披露真相:事实并非如此。当我把调查情况转发在朋友圈后,朋友里出现两大阵营:一类是孩子妈,对真相继续持怀疑态度;一类是教师,对新情况表示了支持。
人自然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探究一些事情的真相,那些继续持怀疑态度、对教育现状忧心的孩子妈们的心情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一个朋友的一句话却不得不引人深省:你们是有良知的媒体。这句表扬里的良知是沉重的帽子,公众这样的信任就是在敦促记者写报道前应更客观、更公正,而不是随意发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在海量信息里博一个点击率,就如“湘潭孕妇事件”那样。
微信之类的社交软件,已变身为分享信息的好帮手。可是,当大道消息、小道消息一股脑儿地涌进朋友圈,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一时半会儿还真的很难辨别,微信也变得“只能稍微信一点”。和同事一起打理部门的一个科学类的公众微信账号,每月“科学流言榜”的文章总是稳坐当月点击阅读前三名。10月17日,微信正式发布官方辟谣账号“谣言过滤器”。据说,微信这个业务繁忙的软件,每天都要接到1万到2万单关于谣言的投诉。
谣言勾起的是人们的好奇心和探求真相的渴望,自古八卦猎奇心都在人的情绪里占了上风,也就无怪乎在一个“2014年全球卖得最好的书籍”榜单里,半数以上都是侦探、悬疑类小说。马克·吐温曾说过,“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马克·吐温的那个年代,真相还得乘着马车去辟谣,现在的互联网信息都是即时到达,谣言传得更快了,监督和应对机制也得更快。面对真真假假的信息,普通人在传播前有甄别的义务,却不一定有甄别的能力,那么,手握舆论监督权的媒体虽然没有时光机回到过去亲眼见见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但也应该客观调查、多方了解,才能还原事件的真相,让公众更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