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位作家中,有成名已久的名作家,也有70后的女作家,写作经历和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新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实题材。孙颙的长篇小说《飘渺的峰》围绕着漂泊海外多年的主人公成方的回国,展开了一段现实与历史交织的故事。叶辛的《问世间情》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索远与“临时妻子”麻丽以及原配妻子但平平之间的故事,聚焦了长期离家在外的打工族群的“临时夫妻”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伦理、社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程小莹的《女红》以杨树浦一家纺织厂工人的生活为线索,今昔对比。而薛舒的《远去的人》则是一部非虚构题材的作品,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两年时间,他把陪伴他四十多年的妻子、一双儿女渐渐遗忘殆尽,最后,他不再记得自己是谁,死神的召唤隐约可见……这是薛舒试图袒露内心的诚实记录。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汪澜说,现实创作无疑是我们创作当中十分重要的题材,现实题材也最能体现作家的责任担当。但现实题材的写作难度很大,因为距离太近,现实社会变化太快,如何去把握?上海在现实题材的书写方面有非常悠久深厚的传统在,但有全国影响的作品还不是很多,当今年集中出现了几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感觉到有点小小的惊喜。评论家陈福民也表示,他非常惊叹于上海作家对于现实的敏感和负责,“这种敏感和负责是体现在这几部书里面的,上海作家有特别强烈的时代感。”
评论家谢有顺说,过去总觉得现实靠得太近,很难把握,容易陷入到细节的陷阱里去,“由于过度滥用了虚构的权力,我觉得当代作家在记录、交待和书写和我们当下生活有关的生活方面还是有欠缺的。”他说,对于今天社会主要的真实或许有的普通民众都洞若观火,而作家却往往回避,绕着走。这是一个问题,对现实没有承担精神,不敢面对真实自我,“所以我对那些能够面对当下的作家是很钦佩的。”
这几部作品不仅是现实题材,而且都是城市题材,评论家闫晶明指出,结合作品,结合地域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文学“五四”以来的传统,农村题材是最主流的创作趋势,都市题材的创作从经验的积累上来说相对少一点。从这点来说,都市题材机会面很大,可能性也很多。“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之下,都市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熟悉,我们作家肯定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