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问世,慢性髓性白血病(简称“慢粒”)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通过单纯靶向药物被成功治疗的癌症。为帮助慢粒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靶向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在日前“国际慢粒日”之际,“知晓我的融合基因”患者觉醒项目启动会在京举行。
会上,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江滨教授介绍:“慢粒患者在开始伊马替尼治疗后,应在治疗开始的第3、6、12个月进行规范随访。如发现融合基因指标未达标,应和主治医师讨论是否及时更改二代药治疗。举例来说,根据欧洲白血病网络(ELN)最新慢性髓性白血病管理推荐指出,3个月时,如患者发现BCR-ABL>10%,即为没有达到最佳反应指标,这些患者的长期生存数据明显劣于疗效达标患者。”
遗憾的是,网络调查结果显示,9成患者对自己性命相关的融合基因指标并无了解,8成患者并不进行规律检测,这部分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令人堪忧,或成慢粒治疗瓶颈。江滨教授指出: “慢粒药物本身昂贵,患者希望每一分钱药物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不规范检测反而违反这一初衷,导致了药物的疗效浪费。许多患者信任医生,这是好事,但是仍然应该主动熟悉相应的指标和检测知识,因为这事关患者的生命。”
作为“知晓我的融合基因”患者觉醒项目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第一医院血液病科金洁教授在会上发布了国内首个慢粒治疗线路图。金洁教授表示:“大多数患者确诊后会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线路图可以帮助患者按图索骥,确保每一个重要节点患者都能得到妥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最应该记住的是3、6、12个月要去正规血液检测中心进行分子学检测。如需换药,则应进一步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最优治疗,让慢粒治疗一切有据可循。”
最佳反应指标是慢粒治疗的风向标,如不达标,应尽早更改治疗方案以免贻误时机。针对这种情况,该线路图给了初诊治慢粒患者按图索骥的蓝本,确保每一重要节点患者都能接受合理的监测和妥善治疗,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