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剧编导、原中国舞协副主席舒巧等专家指出,现在对上海题材有个误区,一拍上海就是旧上海滩的三十年代,就是西装皮鞋老克勒,就是许文强、交际花、黑社会、夜总会,其实,即便解放前,在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有众多的爱国热血青年,更上演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但表现得远远不够。
文艺评论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蒯大申指出,上海题材在创作上是个富矿,当代上海更是个富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仅城市面貌,连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商战、外来工、出国潮、老龄社会等,有多少故事可以创作,上海题材的创作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文艺评论家荣广润说,上海近年来虽然在艺术创作中颇有起色,但与全国人民对上海的要求还有距离。他认为,上海的艺术门类十分齐全,但要破解“有高原,没高峰”这一难题,应该要有冒尖的作品和人才。
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颙说,涉及到具体的艺术创作,应该尽量遵循艺术规律,让创作者自己发挥艺术才华。他和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认为,上海应该海纳百川,让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自由成长的空间,文学是需要积累的,然后才会有爆发。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说,上海要出精品力作,应该整合资源,关注时代,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上海不能只做别人来轮流登场的码头、市场,而要成为高端艺术人群的集聚地,让他们在上海施展艺术才华。
文艺评论家胡晓军呼吁,应该提倡文艺评论客观公正的氛围,但对原创作品和中青年艺术人才应该给予更多的呵护。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杨燕迪说,严肃音乐作品应该得到社会更多扶持。他指出,中国的严肃音乐作品缺乏经典化,除《梁祝》《红旗颂》《黄河大合唱》等少数作品,很少能够有重复性上演的机会,经典作品就要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