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桥梁之海”
从地图上看,波罗的海只是夹在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间的狭窄水域。然而,在沿岸各国眼中,这条“水沟”却是沟通大洋的“桥梁之海”。事实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人口密集,有众多交通枢纽和工业企业,途经波罗的海的货物运输量占世界海洋运输总量的10%。
冷战期间,苏联及华约伙伴国几乎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南岸,美国只能依赖北约成员挪威、丹麦及中立国瑞典,监视苏军在波罗的海的活动。作为回应,苏联波罗的海舰队也时常派遣潜艇或载有蛙人的潜航器对西方国家进行“反侦察”。1981年10月,一艘苏军潜艇在瑞典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附近搁浅,变成西方大肆炒作的丑闻。
时至今日,随着北约东扩,波罗的海逐渐变成了“北约内湖”,俄罗斯仅保留列宁格勒州(含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州两处完全孤立的出海口,随时可能被北约封闭。
俄《海军学术汇编》曾提到,由于波罗的海普遍水深不足100米,潮汐多为不正规的半日潮或全日潮,且受到风向、气压、径流和海水交流等多种因素影响,水文状况异常复杂。为了水面舰艇和潜艇能在该海域安全运用,沿岸国家往往不间断地展开水文调查,甚至进行秘密海底勘测,这也导致“外国舰艇越界事件”的出现几率大大增加。
谁能侵入瑞典领海
事实上,对瑞典来说,“水下入侵”并非新鲜事,除了“1981年苏联潜艇搁浅事件”,仅瑞典国防部披露过的潜艇入侵事件便超过40起,但都没能“抓现行”。有军事专家表示,可能向瑞典海域派遣潜艇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主要是俄罗斯、波兰、挪威和德国。至于荷兰,尽管该国的常规潜艇很先进,但因地理位置遥远,传统上不来波罗的海“凑热闹”。
美国“全球火力”网站曾介绍,俄海军在波罗的海部署了10余艘常规潜艇,其中能出动的仅有6艘(3艘877EKM型、1艘677型和2艘641B型潜艇),其中水下排水量不到2000吨的677型“圣彼得堡”号潜艇适合执行浅海侦察,但该艇自服役以来始终处于试用阶段,似乎问题不断,因此派该艇执行高危侦察任务的可能性不大。波兰拥有德制206型潜艇(水下排水量500吨),同样适合浅海秘密行动,但该艇服役已超过40年,在波兰海军中通常用于训练。挪威和德国都拥有先进的1500吨级中型潜艇,但两国都与瑞典保持着亲密关系,军事合作素有“各自打开抽屉”的传统(即“对朋友不保密”),派遣潜艇刺探显然是“政治负资产”。
由此可见,这起“水下入侵”事件很可能变成“无头公案”。
瑞典能否保卫海疆
另一方面,尽管瑞典名义上是中立国,但该国从未放松国防建设。瑞典国家军事学院前校长、退役少将卡尔利斯指出,瑞典在其狭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近千个岛屿,这些岛屿所散布的水域达60000平方千米,对瑞典军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更令人头痛的是,各岛屿间的多重水道使得他国小型水面舰艇和潜艇趁机渗透的几率大增,再加上海潮、暗礁等因素,也使得探测这些“不速之客”极为困难。
为了有效对付这类威胁,瑞典大力建设反潜舰队、岸基航空兵和海岸炮兵。据日本《世界舰船》报道,瑞典海军的“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配备了先进的喷水推进器。由于没有螺旋桨叶,降低了该型舰艇航行于较浅水域时触礁搁浅的几率,可迅速进入出事水域进行搜索和反潜作战。瑞典国产“哥德兰”级潜艇拥有先进的AIP推进装置,可在水下长时间潜航,加之声学探测能力优秀,可实施“以潜攻潜”作战。至于瑞典海岸炮兵的任务主要是保卫港口、海军基地和公海通道等军事要点,他们拥有安装在轮式车辆上的CD-80型120毫米岸防炮与CD-77型155毫米岸防炮,可以打击接近海岸的舰艇目标,它们发射的特制炮弹会在穿透装甲舰体后在舰艇内部爆炸,有很强的反舰作战能力。很显然,瑞典希望用强大的军力证明自己的国门不是“摆设”。黄山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