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开车玩手机要不要入刑
曹 刚
  曹 刚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时,有专家建议,开车玩手机相当于“盲驾”,比“醉驾”和“毒驾”更危险,应该入刑。

  此言一出,点赞如潮。“开车玩手机,要不要入刑?”一项网络调查吸引上万人参与,其中四分之三投了支持票。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而低头开车的司机确实很多,路上随处可见“定时炸弹”,防不胜防。

  有些人要不开心了,比如出租车司机,因为打车软件里甜美软糯的女声,可能会突然从介绍生意变成引诱刑事犯罪。

  这条建议有两点新意:第一,提高处罚力度。开车打手机在我国本就违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违者被处200元以下罚款,扣2分。这属于行政处罚,力度比入刑轻。

  加重惩罚,是为了加强震慑,保障公共安全。但问题在于,相关行政法规已施行10年,开车玩手机挨罚的,却很少。震慑效果有限,不是因为罚得太轻,而是因为没有严格执行。在客观上,和已入刑的“醉驾”和入刑呼声很高的“毒驾”相比,玩手机的行为短暂而模糊,取证难度大。即便入刑,如果依旧执法不严,等于在浪费宝贵的立法资源。

  第二点新意,“玩”比“拨打接听”表述更准确,还包括发短信、刷微博微信、打手机游戏等多种新玩法。

  建议中的担忧,略显过度。开车时看一眼手机,比“醉驾”和“毒驾”还危险?从数量上比,开车玩手机引发的交通事故可能更多,那是因为低头族的人数远大于醉酒和吸毒人群。但是比危害,低头看手机,和低头看码表或换一张CD,分心程度差不多。

  开车别摸手机,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违规够不够入刑,值得商榷。目前有两点可以尝试:一是完善现有行政法规,细化“玩手机”的内涵,不局限于原来的“拨打接听”;二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比起把希望都寄托在修改刑法上,这也许更靠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从“最佳医院榜”看医改方向
浮躁理财
开车玩手机要不要入刑
“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
秋游论排名?
什邡的困惑与机会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开车玩手机要不要入刑 2014-11-03 2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