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什邡的困惑与机会
何小手
  何小手

  2012年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四川什邡的钼铜项目就一直备受关注。此后一段时间,不时又传来项目重启的消息。不同的是,地方政府推动项目更加谨慎。稍作梳理不难发现,在经历民众反对后,政府部门若想重启项目,一般都举步维艰。由于不少地方出现类似困惑,政府的尴尬与难处得以呈现,如今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尤其是走上街头的抗争行动,舆论的态度似乎悄然在转变。

  上周的《南方周末》报道什邡的钼铜项目,甚至提到什邡政府的遭遇其实也是整个国家的困惑,表现为地方政府需要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依赖这类重大项目,民众的生活改善其实也需要这些项目。问题在于,民众对项目一直存在担忧,谁也没有把握说,民众会支持重启项目。所以官方只能反复游说,推动民众更新观念,不过这种做法的效果仍然有限,对于发生过群体事件的地方来说,民众留有不信任的印象,而上级政府对地方过去的做法也持批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要想获得反对者的同意,并且重新做决策,需要不小的勇气。

  随着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针对民间行动的理性探讨的确越来越普遍。此前中央电视台报道什邡的困境,其立场也从批判转变为换位思考,分析具体问题,起码在媒介所塑造的形象中,什邡已不像过去那样负面。这些报道呈现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并影响了民众的态度,舆论反馈中不乏建设性言论,不再一味支持民众的抗争。但这些反馈并不意味着舆论反转,地方政府存在困惑,这与反对者制造了困惑不同。反对的民众未必不知道经济发展将会带给自己的好处,人们反对什么,为什么会反对,其实早就有人做出了精彩的分析,比如说,反对者并非只是对项目有意见,群体性事件中有的是泄愤型事件,即纯粹是情绪宣泄。而之所以会借机泄愤,问题还是出在政府部门身上,在推动敏感工业项目过程中,地方政府缺乏沟通民意、科学决策的经验,决策过程往往显得一意孤行,这使得民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

  国家的困惑不仅是指地方政府的难处,它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地方在重大决策时没有做足准备,忽视了民众的态度。经历了多次环境群体性事件后,人们会自发地作进一步深层思索,这将会为官民互信赢得契机,其实政府部门更应该借着逐渐得到民众理解这样的机会重塑政府信任,当然前提是谦虚谨慎,做足工作,毕竟兹事体大,对这类项目有所戒备早就是全球的普遍现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读者之声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新民俱乐部
从“最佳医院榜”看医改方向
浮躁理财
开车玩手机要不要入刑
“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
秋游论排名?
什邡的困惑与机会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什邡的困惑与机会 2014-11-03 2 2014年11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