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两篇关于木偶戏报道引发读者热议,今天本报再次聚焦木偶戏从内部观摩到一票难求的变化。
自筹经费为普及
“2009年创办首届木偶艺术节的时候,我们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木偶艺术。”作为今天开幕的“金玉兰”第四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的东道主,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告诉记者,中国木偶业界常以“百戏之祖”自居,因为中国木偶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但去国外参加了各色国际木偶艺术节后,她才感受到,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木偶艺术知道得太少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又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让老百姓了解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所以我们想到用一个文化艺术节的品牌效应,来带动木偶艺术的普及。”
经过3年多的努力,上海金玉兰国际木偶艺术节终于被国际木偶联会列入了联合国国际木偶艺术节A类赛事。今年艺术节的规模更大,有9个国外院团、4个国内院团共37场演出,演出场地也从上海本地延伸到周边的无锡、宜兴。何筱琼承认,艺术节的经费自筹带给剧团很大的压力,因而原本属于“内部观摩交流”性质的木偶秀,于今年首次面对市民售票。截至目前,在仙乐斯演艺厅上演的几场木偶戏票已经销售一空,市民购票热情空前高涨。
创新思路有传承
上海木偶剧团里有8个老演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们为“老8个”。38年前,这8名演员跟着一个江苏的木偶戏班子来到上海,这个戏班子就是木偶剧团的“前身”。“当时的木偶表演都是京剧、昆曲的段子,到了上海以后,观众不喜欢。‘老8个’就动了脑筋,他们看到连环画《白蛇传》,就用皮影来做出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加进木偶戏,一下子受欢迎了。”何筱琼回忆说。
“老8个”的创新精神,延续到如今剧团整个的发展脉络。今年,上海木偶剧团的艺术节参演剧目是《阿拉丁神灯》,该剧秉承了海派木偶“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特点,表现手法新颖、舞台画面绚烂,服饰华丽多变、音乐充满异域风情,而手提式大木偶和其操纵者的同台表演,也是剧团的一种新尝试。何筱琼认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样式,敢于创新,敢于吸收别种艺术的长处为己所用,是上海木偶剧团最大的优势所在。“有时候,我们颠覆传统木偶形态的尝试也会有不认同的声音,但我们有接受不同挑战的勇气,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
艺商并进留人才
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的交流平台,让木偶剧团眼界更宽,思路更广。去年,剧团的全国演出场次达到了700多场。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木偶剧团的组成人员有八成以上都是年轻人,其中更有不少90后的大学毕业生。
“以前干我们这行,讲究的是老师带徒弟,口口相传。但现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观众素养、眼光的与时俱进,都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筱琼说,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至少要用5到6年的时间,才能领悟到木偶表演的些许窍门,而一个优秀的木偶演员,至少需要10年在实践中的“摸爬滚打”。“所以对我们来说,如今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没有人才,哪来的传承?”
此外,如何留住人才,也让剧团绞尽脑汁。秉承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剧团希望能用适量的商业演出补贴演职人员的待遇,让他们在热爱木偶事业的同时,也能以此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传承和创新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所以我们现在尽量给青年同志更多的创作机会,让他们展示和磨砺,哪怕失败也不要紧。”何筱琼说,“没有准备失败的底气,也就没有办法迎接成功。”
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于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