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上说,北京8-10日,天气条件极不利污染物扩散,可能发生雾霾天气。为尽最大努力保证APEC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决定,应急减排措施扩大范围至山东。众所周知,北京及周边地区为迎接APEC会议的召开,在雾霾控制上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但现在看来,天气仍然是一个不可控,却非常重要的因素。
看了一下天气,北京今天的PM2.5指数为62,又是一个好天。北京连续数日的“APEC蓝”来之不易。为尽量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会议期间全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单位、学校放假,所有工程一律停工,加上其他种种防霾措施,公众可以感觉到大会组织者为“APEC蓝”尽了最大努力。
不少北京的朋友都为大会带来的好天气、顺畅的交通、额外的假期等感到高兴,甚至开玩笑希望大会一直开下去。玩笑归玩笑,北京人能否长期承受单双号限行带来的出行不便,天津、河北、山东能否长期承受企业减排停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哪怕小到市民能不能接受网购的包裹每次晚到两天,其实都是重大的命题。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所感受到的是,大气治理何其不易!即便在经济和生活便利方面作出巨大牺牲,仍难摆脱静稳天气带来雾霾的魔咒。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称,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现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的时间。从此次北京筹备APEC会议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一个客观冷静的估计。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中科院的预期是基于从国家到地方到每一个公民都积极投入环境治理的前提。
就在一个月前,环保部督查组检查河北8个城市雾霾治理情况,发现一些地方应急措施不力,企业污染仍然严重。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处于“单打独斗”的窘境,该禁行的大货车照样上路,该停产的化工厂仍在冒烟。
哪怕APEC当前,照样有企业、个人我行我素。所以中国的环境问题,最最要紧的是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环保理念根植到每个人心中。没有这样的决心和责任心,即便是APEC这般会战式的应急治理也难达到完全理想的效果,更遑论环境问题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