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逢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广为人知且以职业命名的节日不多——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大抵上,能够以之为“节日”的,都是笼罩着高尚光环的“圣像”式职业:无私付出、勇敢担当、修身洁行……为这些可爱的人设立节日敬一个礼。
几天前召开上海记者节表彰会,身处媒体人皆可感到职业光荣,真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业界前辈为同仁做出职业表率: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俞亮鑫荣膺中国长江韬奋奖,三十多年坚守采访第一线,才有笔伐大嘴宋祖德,为故去的谢晋导演正名的杰出报道;电视同行不畏艰难,两个月潜伏于福喜加工厂,才拍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佳作,却因人身安全考虑至今无法出现在聚光灯下接受致敬……他们都以人生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职业操守。
有人应运祭出了“梦想”这个词,“情怀”是它的流行说法——说实话,“梦想”与“情怀”永远是昂贵的,它甚至可能是一个行业无法给到你需要得到的回报福利时,掷出来的一颗酸梅。一种声音说,在与同龄人相较收入与社会认同感双重偏低的情况下,唱衰报纸的未来似乎是一种共识,你看,周围也不乏与荣耀的苦差说再见的中途退席者;而另一种声音道,有了职业的情怀,未必关注自己做得好不好,怎么做得好,却只留心为什么要做,为谁在工作,想到这里,就是当一名媒体人,就是满满的幸福。
其实,任何工作,融于日常,都是不“高尚”的,也都是“有限责任”的。与其把他者幻想出来的“圣像”套在自己的头上,还不如好好做一个“人像”。以“人之常情”对待每一位被报道者,以“物之常理”研究每一个被报道领域,朴素地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份需要踏踏实实、情绪稳定地完成的普通工作,同时也谋取与付出相对等的收入与地位。
于任何职业都是同理可知:与其迷恋于构建从业者的道德形象,不如着重于奠筑最基础的悲悯、最专业的素养和最根本的保障。
有幸当了若干年的记者,却还是不太习惯把“新闻理想”挂在嘴边,尽管深爱并且愿意为这个身份奉献我所能奉献的。我的热爱与钟情,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觉悟与情怀,也要感谢整个社会环境给一个普通媒体人的锻造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