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楼阁图》纵110.5厘米,横42.1厘米,青绿设色。图绘群峰耸立,云雾缭绕,有亭台楼阁坐落于山谷松林梅丛中。瀑布飞溅,水声潺潺,又似闻丝竹仙乐从楼阁中飘渺而来,莫非仙境?细观之,右边楼阁中,有一士人凭栏远眺,左面亭台中,又见两书生对坐论道,却是人间常景。画面体现了明代中期文人对闲逸洒脱和长生不老的向往。而画的上端由陆师道以工整的楷书录写了蔡羽的《仙山赋》,描写了仙山的华丽缥缈、万古不朽,寄托了当时文人幻想追随古代仙人,修行得道,进入无尽仙境、长乐无极的情怀。
全图勾勒工致,亭台楼阁,近于界画,山石则造型险仄,密布淡淡的类似斧劈皴的短线皴,白云勾线细密柔韧,似微波涌动。设色也极有特色:满图以赭石加花青完成浅绛设色后,仅在局部山石的顶端和受光面薄罩石青,自下往上,层层复加至厚重。自北宋后期赵伯驹创制以水墨为重,以青绿为辅(代表作《江山秋色图》)的画法,后人谓之“小青绿”。元初赵孟頫承之,技术渐趋完善,但能者甚少。明代学青绿设色者渐多,但往往“只得其工不能得其雅”。然而仇英的青绿山水画却不同凡响。他不拘于一家一派,广采博取,“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深合之,种种臻妙。”又融合其民间艺匠之特色,故能于细雕谨凿中包孕隽永雅致的文人画意趣。他的《玉洞仙源图》就用的大青绿法,而这幅《仙山楼阁图》则用小青绿法设色,画面显得空灵淡泊,似乎更彰显仙境的虚无缥缈。
以一介画工,而名列明四大画家之一。五十多岁英年早逝,却留下很多杰作传世,而且都是工笔的山水、人物,显示其惊人的天赋、好学、勤奋和敬业。他是油漆彩绘工出身,没有多少文化,然而画家周臣慧眼识马,收为学生,让他得以结识师兄唐寅,又因此广为结识吴门画派的中坚文徵明和祝允明等。他虚心向他们学习,渐渐领悟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而他被邀至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府中作画十年,使他见识了古代绘画的真迹,手摹心追,深得精髓。他的天赋和勤奋,赢得广大藏家和画家的尊崇,就连贬仇英的画“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的董其昌也不得不感叹:“五百年而有仇实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张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