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已经过去了48小时,群众妥善安置了吗?救援工作顺利吗?次生灾害排查了吗?带着这3点牵挂新华社记者在一线进行了调查了解。
群众妥善安置了吗?
记者24日下午在塔公乡多拉村采访发现,不少就地安置的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正在将书本和课桌椅搬到安置点的空地上。17岁的藏族学生呷让多吉正在整理9年级的语文课本,他告诉记者,因为已经初三,马上面临升学考试,所以听说很快就能在板房教室里复课,心里特别高兴。
7年级的老师颜丽告诉记者,学校的老师冒着危险进入受损的教学楼,把9年级学生的课本、桌椅抢救出来,再分发给下去,让学生们先带回帐篷温习功课。“不能因为地震影响这些孩子的前途,要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向新华社记者介绍,抗震救灾工作在经历了第一天的救援阶段之后,目前进入应急生活安排的阶段,力争用3到4天的时间,全面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问题,在28日之前让灾区生活恢复常态。同时,在24日晚间要将安置点全部学生的帐篷换成能抵御严寒的棉帐篷,同时尽快恢复学校教学,不影响学生,特别是面临升学的初三学生的学习。
目前,当地已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300余人;州、县财政已安排应急资金700万元,组织并落实帐篷793顶、棉被6000床、毛毯650床、行军床1000张、军大衣1000件、棉大衣2000件、棉衣裤1000套及大量矿泉水、方便食品等生活物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救援工作顺利吗?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道318线、省道211线、省道303线、省道215线等通往震中道路保持通畅,无断道阻车现象;震中及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电力畅通。
目前,有11支医疗救援队、886名医疗救治专业医护人员和104名卫生防疫人员在各救援点开展救援和卫生防疫工作;有四川省地震局和乐山、雅安、攀枝花、西昌市防震减灾局,康定、西昌地震中心站的48名地震专业工作人员在康定、道孚、丹巴、泸定、雅江等县开展地震灾害评估工作;已落实50台大型机具、20辆运输车辆、22台巡查车和800余名专业人员在通往震中的道路上保畅;四川省机动局安排3台应急通信指挥车,四川省移动公司紧急调度光缆50公里、发电机30台,甘孜州通讯部门调动应急通信车4台,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安置点、前线指挥部的应急通信;甘孜州电力公司已派出2个分队100余人全力保障应急用电。
康定机场是甘孜州极为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距离震中所在地塔公乡江巴村仅30多公里。地震使康定机场部分设施设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并不影响航班与机场的正常运行。为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需要,24日至25日机场每天早上6时将增加一班成都——康定航班,以缓解航班的运输压力。
次生灾害排查了吗?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地震48小时后,康定震中地段的饮用水源地水质整体良好。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派出10位专家组成专家组,支援甘孜州抗震救灾,对地震灾区公路桥梁、隧道、高边坡等开展检测,排查险情。专家组24日下午检测国道318线高尔寺山隧道、螺旋式桥和高边坡,25日将从雅江出发经连接线、省道303线排查险情,26日,将从丹巴出发经省道211线排查险情。
从新华社记者掌握的情况看,目前震区尚未发现次生灾害重大问题和险情。
(据新华社四川康定1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