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权威声音
不鼓励不等于不救助
熊建
  辽宁少年张鑫垚,车祸中勇救同学,自己身负重伤。围绕其该不该获得“见义勇为”称号、如何给予救助等问题,引发热议。

  对这个事情,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来看待。首先,不鼓励、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是对的,没得讨论,也是全世界的共识。

  其次,这位少年舍己救人的义举已经发生了,而且造成本人右眼失明、记忆衰退等严重后果,后遗症可能还要困扰他很久,家里为此还背了30多万元外债。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就应该热情救助,不能失职,决不应该以“不鼓励”为由冷漠待之,令其“因义致困”,也不应该将其推给社会慈善捐助,因为这是政府的本分。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之后的保障方面,现在的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将来能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法规确定了成年人见义勇为的救助办法,一旦出现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也应有救助规定。

  第三,无论通过什么方式,给予这位少年的救助、优待,并不意味着“鼓励”,毕竟没有人会为了这些救助、优待而愿意失明、致残。因此,各地在具体救助时不必有包袱。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辽宁少年是个案,普遍的认定标准应该如何制定和执行,需要更妥善的权衡。然而,对个案的处理也应导致普遍适用的原则,促成社会形成这种共识: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固然不在鼓励之列,但是一旦发生了义举,政府就会全力救助,不让英雄因救人而陷入困境。(熊建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名生上海
   第A26版:民生上海
   第A27版:民生上海
   第A28版:民生上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治霾公开信”是官民良性互动样本
快递都要很快吗?
不鼓励不等于不救助
哭得像个傻子
名不副实
公共“停车场”不该是笔糊涂账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不鼓励不等于不救助 2014-11-25 2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