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上班族经常遇到办“私事”与上班时间冲突的问题。而在普陀区真如镇真光新村第三居民区委员会,自从实行错时工作制度之后,上班与“办事”之间的矛盾已基本消失,居民下班后来居委会办事,再也不用吃“闭门羹”了。这一便民惠民的贴心尝试,“错”开了时间,“对”上了服务理念,赢得群众一片叫好。
推迟下班四个小时
居委会的工作多而复杂,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居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桩桩都离不开居委会的服务。“平时下班后,经常会有居民打来电话,说有急事要来找居委会。”真光第三居民小区党总支书记徐建芬告诉记者。
注意到居民的这个意见集中点后,徐建芬提出一个设想:实行错时工作制。真三居委有6个社工,除了徐建芬,其余都是70后、80后。“说实话,我提议时心里很忐忑,毕竟年轻人都想在下班后有点休闲娱乐,可没想到,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说做就做,去年10月,真三居委调整了工作人员作息时间,规定每天下午4时30分下班之后安排值班人员办公到晚上8时30分,为办事居民腾出了4个小时的方便。
晚上7时30分,社区党支部委员李阿伯来到居委会,他告诉计生干部朱勤芳,自己受居委会委托,协助给小区80多岁老人送慰问品,但跑了几趟刘阿婆家都没有人,刚走在小区里看到她家灯亮着,趁现在赶紧去一趟。朱勤芳马上拿了一桶油和领取登记表递给了李阿伯。她告诉记者,居委干部错时上班以来,平均每晚值班期间都能接待2到3名前来办事的居民。
贴心之举群众“点赞”
“你别看群众的事情小,可是每一件都很重要,他们来找我们时往往都很着急。”徐建芬说。
今年6月的一天下午5时许,朱勤芳接到燃气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紧急电话,说小区黄老太来缴费时突发心脏病。朱勤芳一听,赶紧叫上同事小陈,拿上保心丸和矿泉水赶到燃气公司,一边安慰黄老太,一边给她喝水吃药,等她情况稳定后将其送回家中。
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在错时上班之外,真三居委的工作人员还全部公开了联系方式,方便居民24小时求助。
交流学习成“多面手”
错时上班,给居委会工作人员带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提高对处理事务的能力。由于居委会实行的是包条包块制,干部之间分工明确,夜间服务接待居民时,碰上居民反映的问题不属于自己分管领域,怎么办?真三居委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多交流+多学习。
“实际上,各条块的基本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平时就很注重交流,对彼此的工作方法、办事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碰到一般情况基本都可以给予解决。”孙剑英告诉记者。同时,真三居委还规定,在条块干部参加培训时,要带一名非此条块的干部参与,以便掌握更多业务知识。大家边工作、边学习、边进步,很多人都成了“多面手”。
真三居委错时上班制度体现了为民服务理念的进步。相关负责人谈到,“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并非要以工作人员牺牲休息、加班加点为前提。真三居委‘错时不加时’的理念非常重要,有利于理顺社区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值得复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