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他无偿向上海植物园捐献了8种共计15盆珍贵植物。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在植物园建园历史上,他的善行尚属首例。
退而不休 “种”出迷你植物园
退休后的潘老独爱种些花花草草。1999年起,他利用小区内一块废弃的绿化带义务植绿。然而,在这样的绿化带植绿与一般的公园绿地有很大不同,因为没有现成适合种植绿化的土壤。潘老光清除地面上的建筑垃圾就陆续装满了十几翻斗车。这对于当时年过花甲的他来说,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好比‘愚公移山’啊!”潘老回忆说。那时,他整日“固守”在废弃的绿化带上翻地碎土,清理地面垃圾。土地里布满了坚硬石头,他就用手一块块去搬出。费劲千辛万苦清理完土壤后,潘老又填满了自己四处搜集来的枯叶,等待其吸收发酵。经过长时间的悉心培育,废弃的绿化带渐渐变成适合种植花草的沃土。
经过数年的实践与钻研,如今潘老已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位养花“达人”,更是地地道道的“土专家”。他不断摸索养花规律,虚心请教有经验的师傅,目前花圃里已成功种植了上百种花草树木。
情系社区 传递一片绿色情
数年来,潘老的小花圃已成为附近居民赏绿、休闲的好去处。小区内的孩子们总喜欢在此与含羞草们“互动”,年岁已高的老人们则爱前来闻一闻印度奇楠香的味道。
为了感谢潘老为小区平添的那一抹绿意,居民总会将自家过期的牛奶、宠物的粪便等主动搜集好,供潘老用作肥料,此外还有不少居民会将不知如何种植的花种交付潘老培育。一旦开花,潘老总会找到这些花儿的主人,相约他们与盛开的花草合影留念。潘老用他独特的绿色环保方式,建立起了和谐的邻里情。
如今很多植物都已长大,没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加上自己年纪渐长,力不从心,潘老联系了上海植物园负责人,希望让一些稀有植物得以存活,发挥更好的生态作用和社会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