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告诉记者,设“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朱成山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他一直都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积极推动者。1994年他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受日本民间团体邀请赴日,他看到日本为当年原子弹爆炸举行纪念活动,集会最大规模超过10万人。
“当时我就想,日本作为侵略者可以纪念广岛、长崎遇难者,我们国家对被屠杀的同胞竟然没有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回来之后,朱成山向省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南京就是亚洲的奥斯维辛,朱成山告诉记者,“奥斯维辛”在犹太人的努力下,这四个字早已超越一个地方的名字,成为文明时代种族灭绝的象征,饱含着人类对苦难的反省与人性的更深的认识。“南京也应该有着同样的历史地位和警世作用。”
记者 程绩(本报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