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乐器很迷恋
他们是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兄弟俩,潘克能(Lachlan)和潘克伦(Colin),这也是民乐团第一次迎来“洋团员”。兄弟俩7年前随父母来到上海,如今在协和国际学校分别读9年级和7年级,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乐团中,哥哥弹琵琶,弟弟敲扬琴,有时还要负责低音锣、吊镲等打击乐乐器。“打击乐要求很高,一点点差错都不能出,否则整个节奏就乱了!”潘克伦说。不过,因为有扎实的钢琴基础,潘克伦对自己很有信心。在民乐二团团长、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曹建辉点拨下,潘克伦的演奏技法进步很快。
比起有些羞涩、迷恋古典音乐的弟弟,潘克能更开朗健谈。在中国,学琵琶的以女生居多,因为觉得“琵琶和吉他很像”,这个高高大大的美国男孩一下就迷上了它。师从上海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汤晓凤四年,潘克能每天都要坚持练琴1个多小时,今年夏天,还在全国“敦煌杯”琵琶大赛中拿了银奖。“民乐团录取要考试的,可不仅仅因为我们俩是老外。”潘克能强调。
做中西合璧的音乐
随手拿过琵琶轻拢慢捻,一曲《春江花月夜》古韵悠然。潘克能说,虽然自己是个摇滚音乐迷,但是,相比西方音乐,中国民乐在他听来更具有创造性,“永远不知道下一段旋律会是怎样,有的时候很婉转,然后突然疯狂起来。”《春雨》《彝族舞曲》《天山诗话》等各种风格的乐曲他都喜欢,更对每首乐曲讲述的中国历史感兴趣,尤其是《十面埋伏》所描述的战争场景。扫弦、轮指、摇指……琵琶比吉他更为丰富的指法也令他着迷。“我把电吉他上的装置拆下来,准备自己做一把电琵琶,试试用琵琶弹摇滚会怎样!”潘克能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近,他的心愿是在学校组织一个民乐队在新年晚会上演出,更大的梦想则是做出属于自己的中西合璧的音乐。
据悉,目前全市有近十万名在校学生学习民乐,长期持续开展民乐教育的学校有150余所,拥有各类中小学生民乐团100余个。本市一项调查问卷情况显示,杨浦区、黄浦区、长宁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等区,中小学建立民乐团队的比例较高。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