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吕其明:始终怀着赤子之心
王欣
■为人民谱写乐章是吕其明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腰板挺直,步履矫健,84岁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笑呵呵地把记者引进温暖的客厅,“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记者脑海里马上蹦出了这句歌词。客厅钢琴上方,一只由祖宾·梅塔亲笔签名、镶有一根银色指挥棒的镜框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祖宾·梅塔率以色列爱乐乐团在2008北京新年音乐会上演出吕其明的《红旗颂》后,委托主办方专程送给作曲家的珍贵礼物。

  《红旗颂》,这首亿万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管弦乐序曲,自1965年诞生以来,已成为我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广播电视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让我们在《红旗颂》的引领下,在吕其明70年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穿行吧。

  《红旗颂》诞生

  1965年“上海之春”开幕前,由于歌颂祖国、人民、党、人民军队的作品不多,质量也不够高,因此音乐界的老前辈们建议,由已创作过《郑成功》(合作)、《铁道游击队》等交响乐作品的吕其明赶写一部交响乐并定名为《红旗颂》。年仅35岁的吕其明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当时,我对歌颂伟大祖国的作品向往已久。但题材太大,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不是上海之春,没有老前辈们推一把,就可能没有《红旗颂》。”吕其明说。

  整整一周,吕其明辗转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在理智与感情的碰撞中,试图寻找一个最适当的切入点。战争生活的往事以及在红旗下成长的历程,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红旗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其中也有父亲吕惠生烈士的鲜血……最终,那些血染的红旗和天安门的五星红旗在吕其明心中融合成了一个崇高而伟大的形象。他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乐思泉涌,经过7天的日夜奋战,他终于完成了总谱的创作。“与其说花7天写成,不如说是20年的积累一时爆发。”

  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红旗颂》久演不衰,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去年,吕其明和《红旗颂》的词作者薛锡祥同志自费买了30多套《红旗颂》套谱,赠送给了全国所有省市委宣传部和专业交响乐团使用。吕其明说:“我不求《红旗颂》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并被广大听众接受,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长亭外”《送别》

  1956年,吕其明在上影厂完成了第二部电影配乐《铁道游击队》,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广为传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多为战争、工业题材。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题材更广泛了,吕其明也迎来了艺术创作的第二春,在题材内容、作品形式和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走出了一条影视音乐创作的新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不少中国观众,都是通过故事片《城南旧事》才知道了这首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

  1982年,受吴贻弓导演邀请,吕其明花了近10个月时间为《城南旧事》配乐。影片以小英子的独特视角看社会,音乐成为串起三个小故事的链条,吕其明反复琢磨,采用民国时小学生人人会唱的《送别》为主旋律,整部片子用精到的8段配乐,营造出了深沉、悲怆、朦胧的色调。

  影片最后一段,小英子和父亲在医院里告别,更见其创作上的一番匠心。长达5分零6秒的画面上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画面和音乐。此时音乐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直到电影结束,很多观众还愣坐在那里,沉浸在影片的情节里,半天也回不过神来。如此长的音乐段落在电影里是少有的,电影《城南旧事》音乐为吕其明捧回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姊妹篇”《使命》

  1990年吕其明离休后,重点做了三件事:行程万里,回部队“娘家”报恩,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义务为部队创作了近40首军旅歌曲,如《空军长春飞行学院院歌》《合肥炮兵学院院歌》《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师歌》《云南边防雷达旅旅歌》等,了却多年心愿。

  继续有选择地为主旋律电影电视剧作曲,如电影《焦裕禄》《把一切献给党》,电视剧《魂系哈军工》等。

  创作交响乐则是吕其明离休后二十多年来的重头戏。1999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吕其明相继完成了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和弦乐合奏《龙华祭》两部新作,用另一种方式唱出了他心中永远的红旗颂歌。

  吕其明最新的一部作品,就是2012年11月向“十八大”献礼的交响乐《使命》。13年前,吕其明接受了为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创作音乐的委约,为此他阅读、观看了大量党的历史文献和珍贵影像,触动很深。经过3年酝酿,吕其明与作曲家陈新光合作,仅用29天就创作成形四个乐章的交响组曲《使命》,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成功首演完整版。吕其明说:“我10岁参加革命,始终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反映党的辉煌发展历程,是我最熟悉、最倾注情感的题材。这部作品的构思、意图与《红旗颂》一致,应该称为《红旗颂》的姊妹篇。”

  艺术三问

  记者:您创作了大量主旋律作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其中有何秘诀?

  吕其明:我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我10岁参加新四军,在红旗下成长,我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始终交织在一起。我15岁入党,确定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艺观,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正直、无私、乐于奉献、一辈子为人民写作的人,这是我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既抽象又具体。

  其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下生活坐在亭子间里写不出感动人的作品。几十年来,下基层与作品主人公一起生活,用音符写作,是我从未放弃的基本功。同时,学习收集民间取之不尽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写出中国味的作品,至今我还能唱给你听1946年山东土改时的民歌“你不抗日我不嫁你”。技术和表现形式也很重要,1959年-1965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了5年作曲2年指挥,学会了交响乐的创作技法。

  我搞音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或者炫技,而是要拿着这个“武器”真正为人民服务。因此,就必须尊重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受民歌、戏曲熏陶,喜欢听旋律。我在写交响乐时特别注意这一点,《红旗颂》主题非常民族化,但它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省和地区,写的时候,我把各地元素融合其中,使它成为地道的中国音乐作品。

  记者:为电影配乐与交响乐创作,可以说是被动与主动的两极,您却在其中自由穿行,你是如何让这对矛盾统一的?

  吕其明:创作电影音乐与交响乐,在我身上可以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电影音乐是综合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电影音乐不能搞独立性,处处受限制,可以说是螺狮壳里做道场。但当电影需要音乐语汇来表达时,要在被动地位中求主动,我常常将交响乐的技巧运用到电影音乐中。

  同时,我创作的不少交响诗,都取自电影音乐的素材,抽取音乐精华,重新改编创作,如离休后创作的《城南旧事》《雷雨》《寒夜》《焦裕禄》4部序曲。由于有电影作为背景,难以听懂的交响乐仿佛不那么抽象了,听众很容易“脑补”画面有所联想,使我的交响乐作品富有画面感,更容易被群众接受,产生共鸣。

  目前,我又在构思一部不小的作品,不过现在还得保密。(笑)

  本报记者  王欣

  成就简介

  吕其明,1930年出生,1940年参加新四军,此后九年在部队文工团从事音乐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转业至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任电影作曲。1959年至196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与指挥。曾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从影以来,吕其明陆续为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作曲,代表作品有《城南旧事》等。他还创作了二十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中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弦乐合奏《龙华祭》等十余部大、中型器乐作品。

  1980年以来,吕其明获得数十项音乐创作奖。电影《城南旧事》音乐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2011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上海市委宣传部颁发的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教育
   第A34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5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A3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A38版:专版
   第A39版:新民俱乐部
   第A40版:演出
   第A41版:新民健康
   第A4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4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汽车周刊
   第B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3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3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3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吕其明:始终怀着赤子之心
新民晚报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B03吕其明:始终怀着赤子之心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