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终身成就奖
秦怡:我所做的没有白费
张艺
■ 秦怡的美,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有着一种超然的恬淡
  秦怡这两个字,已经变成了中国电影的一枚标志。

  传奇而坎坷的人生,风华绝代的容貌,是大众对她的感觉。她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中国最美丽女性,曾被施瓦辛格称赞为心目中最伟大的母亲。75年的从艺生涯中,她饰演过80多个角色。如今93岁高龄,她首执导筒,开拍了自己编剧的处女作《青海湖畔》。

  在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后,秦怡一如既往的低调。“我很高兴能拿这个奖,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获奖。奖项是对我这些付出的肯定。它让我知道,我所做的没有白费。”

  回首秦怡的往日今夕,不由想起杜拉斯的那句话:“你年轻的时候很美丽……不过跟那时相比,我更喜欢现在你经历了沧桑之后的容颜。”

  最老的新导演

  今年,影坛泰斗秦怡成为了一名新导演。

  “我真的是喜欢电影,看了那么多部影片,也看了好多的书,到现在为止,我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她说,“我是名艺术工作者,我对艺术还一直有所追求。我想写剧本、拍戏;还想学这个、学那个,那就是一种精神支撑,学会了一样东西就高兴极了。所以说,老有一种向往,我说在我身上,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

  有谁知道,优雅素洁的秦怡,在年轻时居然是个“女汉子”。那时候,她最喜欢的运动是爬竹竿、跳平台、单双杠。出演《铁道游击队》时,秦怡根本没用什么替身,连跳房顶的戏都由她自己完成。

  这种乐观、豁达的性格一直持续至今。在她93岁的身体中,跳动的是一颗朝气蓬勃的心。她喜欢看书、看电影,坚持写作;她自己洗衣煮饭,料理家务;她要抽空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访,几乎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的。

  由她编剧的电影《青海湖畔》于今年9月13日在青海开机,影片的编剧灵感来自于她在16年前听到的真实故事。该片以修建青藏铁路为背景,聚焦一群为铁路通车攻克冻土层难题的气象专家。为了创作这部作品,93岁高龄的秦怡专门去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考察了半个月,走访了不少科学家,了解并研究了很多修铁路的技术细节,比如修建铁路的气象知识,比如观测仪在高原如何工作。她不会打电脑,就花了1个半月的时间,手写完成了3万字的剧本。更为难得的是,除了是《青海湖畔》的编剧、导演之外,秦怡还是片中主角女工程师梅欣怡老年阶段的扮演者。

  如今,《青海湖畔》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有望于明年春节上映。秦怡忙得脚不沾地,既要为影片做剪辑,又要为影片配音。说起自己的创作初衷,她告诉记者,如今的电影太商业、太娱乐,“我想尽自己所能扭转这样的局面,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我想写一部美的电影,美的人、美的思想、美的感情、美的工作,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 

  片中,那个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国家的女工程师梅欣怡,也是秦怡自己70多年来奋战在影坛的真实写照。为了剧本,她每天晚上都在桌上点一盏小台灯,奋笔疾书到深夜。每一个角色,她都是自己先演一遍,体会一遍再写下来。“我基本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原本以为动笔很难,可真的写下几行字之后,就越写越顺了。”秦怡说,写剧本的时候,她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影片的经济价值。“我想,写出来有人愿意拍最好,如果没人想拍,也没关系。所有的意见、提醒、批评,我都会虚心接受。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拍一部好看的、美丽的电影。”

  今年7月份,秦怡跟着剧组上青海实地拍摄。高原上,她坚持不用替身,每天几乎有12个小时都奋斗在片场。剩下的12个小时,她需要花掉一半时间往返于住处和片场。艰苦的环境让拍摄也困难重重,有些地方连站都站不稳。有意思的是,在那些高海拔的地方,秦怡没有任何不适应的感觉,她说:“就像我天生就可以拍这部戏一样。我觉得在最高的地方看云彩很近,舒服极了。”

  最优雅的“龙套”

  2008年,秦怡出演了导演彭小莲的电影《我坚强的小船》,同年,她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今年,秦怡导演了处女作《青海湖畔》,她又得到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我觉得很巧,正好演完自己特别喜欢的片子,就拿到‘终身成就奖’,我很高兴,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获奖。奖项是对我这些年来付出的肯定,它让我知道,我所做的没有白费。”

  对于“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头衔,秦怡看得很淡。“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电影艺术家来看,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演员,只是从事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积累了一些经验。”

  和如今不少小明星“爱耍大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怡从不摆架子。她年轻时拍电影《女篮五号》,当时谢晋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秦怡却已成了大明星,但她和其他演员一起,拍完戏就睡统铺。现在,有记者采访她,遇到没空的时候,她会记下记者的电话,等有时间了再打过去;有朋友到家里探望她,她会早早地就站在门口,礼貌等候;在拍摄《青海湖畔》时,剧组成员看她年事已高,格外照顾,秦怡却觉得不好意思,连连道谢。

  秦怡热爱写作,她为自己的自传体散文集取名《跑龙套》。她说:“我在很长的艺术实践中感到,哪怕是‘跑龙套’,只要投入了,也会感到身心愉快。其实跑龙套是很重要的,一个戏里头,你总得有主有配,有那么多人,这是大家的集体创作,给你戏再少的也有。”

  如今的秦怡还在“跑龙套”,她说:“只要我身体还好,如果遇到这个人物我合适演的话,我还是演的。如果《青海湖畔》反响不错,我希望自己在将来能再写剧本。当然导演可能不做了,太复杂、太累,我毕竟老了,身体上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扮演最长的角色

  秦怡的美,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有着一种超然的恬淡。然而这份恬淡背后,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采访中,秦怡并不避讳谈起自己失败的婚姻,以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金捷。金捷16岁时发病,到他59岁去世,秦怡照顾了他整整43年。

  1965年,金捷(小弟)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后再由抑郁症转为狂躁症。“小弟其实是个非常善良的孩子。那个时候我拍戏忙,常常一拍就是几个月不回家。小弟总在家里念叨:‘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我想妈妈了。”秦怡告诉记者,此后,她几乎走到哪里都带着儿子。有时候儿子发病,没头没脑地打上来,“我逃不掉,就抱住头蹲下来,说:‘你打妈妈的背,别打脸,脸打坏了整个剧组都得耽误。’”

  儿子刚去世后的一个月,秦怡整天以泪洗面,“那段日子吃不想吃,睡不能睡,做什么都会默默地流泪。”当她终于从悲痛里走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儿子虽然走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的孩子,“我可以尽力去帮助他们。”

  汶川地震,秦怡捐出了20万元,这几乎是她一辈子节衣缩食的积蓄。她告诉记者,这些积蓄原本是留给儿子金捷的,“小弟走了,我没什么牵挂了,把它捐出去,希望能帮到灾区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迄今为止,“母亲”这个角色,耗费了秦怡半辈子的时间和无数的心血,她现在还是时常想念儿子,家里摆满了金捷从小到大的照片。“我感觉,世界上妈妈的心都是一样的。那时我想,有一天我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最后无论怎么艰辛我都在坚持,因为我是他的妈妈。我挺起胸膛,告诉自己我是母亲。”秦怡曾经这么说。 本报记者 张艺

  成就简介

  秦怡是一位92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在她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青春之歌》中的林红、《女篮五号》中的林洁,这些人们熟悉亲切的银幕形象,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她精湛的表演艺术,获得了几代人的尊重和爱戴。

  2005年,秦怡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终身成就奖(金凤凰奖),同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8年,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全国妇联和人民日报等媒体授予的中国十大女杰称号,同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秦怡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中国影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教育
   第A34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5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A3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A38版:专版
   第A39版:新民俱乐部
   第A40版:演出
   第A41版:新民健康
   第A4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4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汽车周刊
   第B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3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3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3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秦怡:我所做的没有白费
新民晚报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B11秦怡:我所做的没有白费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