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终身成就奖
焦晃:为美而生 为戏而痴
朱光
■ 焦晃近影
  著名编剧赵耀民说:“焦晃是个天性爱美的人。他能忍受简陋、贫穷和艰苦,但不美,他无法忍受。”著名导演査明哲说:“焦晃让我领教什么叫戏痴。”焦晃就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创造美,并享受这个创造过程的艺术家。他安家时,特意选择没有电梯的六层复式房,乐于每天爬楼梯:“乐手的工具是乐器,我们演员的工具,就是我们的身体。乐手可以擦拭保养乐器,我们演员只有精心保持身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身处客厅,却仿佛置身舞台——有节奏、有步伐、有手势、有眼神,语气,还相当中肯。乍一听,说法新鲜,细一想,颇有洞见。

  家里客厅宽敞,但是最好的皮沙发是留给客人的。他偏安一隅,自如地坐在单人沙发里,一侧有一盏落地台灯,头上有一帧剧照——黄袍加身。剧照安置在镜框里,打着聚光灯。坐在皮沙发里,正好能看到两个“焦点”——焦晃老爷子本人,和他头顶上聚光的剧照。

  天真与霸气

  焦晃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他的父亲是毕业于燕京大学,供职于中央银行的高级职员。按赵耀民的说法:“天真和霸气是他个性中的两大色彩。”这也许是他后来能把皇帝演得出神入化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台湾一个剧团的导演来拜访他。他正好前晚看了该剧团在沪上演的大戏,觉得其中两位青年演员打耳光的动作不够利索、声音不够响亮、效果不够真实。于是,台湾导演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焦老爷子学习打耳光。打耳光的技巧其实是双方迅速做假动作,而在这瞬间,打人的人自己右手重击左手——看起来虎虎生风,听起来耳光响亮。等台湾导演告辞时,焦晃还惦记着:“打个耳光再试试?”又练了几个回合。

  焦晃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话剧是8岁时,在重庆北碚看张瑞芳主演的《民族至上》。当时是母亲带着他和姐姐们一路逃难去重庆,投奔父亲。上世纪40年代,正是中国话剧的“第一春”,重庆聚集了当时最重要的话剧艺术家。张瑞芳梳着一根大辫子,大幕一拉开就打了一套拳。当时,焦晃还在歌乐山高店子小学插班。老师看他帅气,又会说普通话,就让他演戏。他拿着剧本,把“原谅她”读成了“原京她”引发哄堂大笑。当时,他压根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演员。在上海读高中的时候,他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打垒球、练体型、读名著,备考上海戏剧学院,果然一试就中。

  光荣与梦想

  焦晃最近一次登台演话剧,是2012年于人民大舞台上演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也是为了弥补30年前上演该剧时“条件简陋”的缺憾,因此“上海青话”元老们整体亮相,“向舞台抢回这几十年”。在这出以古罗马与埃及的战争为背景,以焦晃扮演的罗马执政官安东尼,与顾永菲扮演的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情与人性挣扎为主线的剧目中,演员和剧中人一样显示出对生命和事业的崇高敬意。

  剧本,是焦晃自己改的,从原先的4小时缩减至3小时,全剧时间跨度几十年,江山美人太纠结,用焦晃的话来说:“这是一出从120摄氏度到零下20摄氏度的戏。”舞台上,每一位演员都与自身角色融为一体,举手投足间再现的情景,让观众也感受到罗马政坛的腥风血雨,江山美人的荣辱与共,以及人与人彼此之间的诚恳与尊重。焦晃说:“我提得起,演得动。”剧组成员纷纷表示,加入这出剧目时受了焦晃执着的艺术精神的感召。“能与莎士比亚对话,能与焦晃同台,是我们一生的荣幸。”焦晃说:“到80岁,我也要继续站在舞台上,这就是我的光荣与梦想。”

  其间,焦晃因为事务繁忙,眼压骤升,导致视野受损。焦晃在眼疾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为求“提得起气来”,不服用降压药,只用眼药水来缓解。当观众们知道了艺术家为了舞台拼了命,纷纷前来排队献花,观众骤增,多为学生。最后一场上演时,盲童学校的12位同学还到现场,听完全剧,并选了4名学生上台献花。其中一位盲童轻轻问焦晃:“我能摸摸你的脸吗?”她当然如愿以偿,对焦晃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爱与尊重,可见一斑。这一幕,也感染了观众。更令观众震撼的是焦晃随后振聋发聩的声音:“上海文艺界从来不是娱乐界!”如此掷地有声的话语,旨在唤醒文化精神。

  焦晃率上海戏剧界元老集体亮相演莎剧这件事,感动了社会各界。业内认为,这已经从一个戏剧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理想追求的集体体验。起先,戏剧界和文艺界人士是去现场追忆学院派经典范本的。接着,大学生和白领逐渐意识到台前幕后蕴含的精神能量。这股能量随之波及到各个城市中依然保有理想的观众,纷纷赶赴上海,一起见证了这群演员不顾一切,也要固守戏剧尊严和精神家园的场面。他们正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这座城市勾起一点文化的脉络和尊严,哪怕燃尽自己的能量……

  爱美与认真

  契诃夫说,人,应当一切都是美的。焦晃评价人不说此人演技如何,而是说:“这人在舞台上没有美感。”他能这么说,是因为他本人践行着美。他对自己的身材、举止,都有着苛刻的要求,他甚至透露过唯一满意的“死法”——可以死在舞台上。当2012年他在舞台上身形矫健地扮演柔情悍将时,观众感觉到这位充满欧洲贵族气质的男主角不过三十出头。

  他所指向的美,并非是外表美,而是涵盖一个人的修养、人格和理想,是纯然高贵的精神气质、追求高远的品格力量。艳俗与做作,绝不入其法眼。

  为了追求、保持整体美,他特别认真地演戏、特别认真地生活。在演《Sorry……》时,他不允许舞台两侧有闲人,有闲人会影响他入戏。这出只有两位角色的戏,使得演员在台上2个多小时里一刻不得闲……采访时,有一位记者问他演《Sorry……》体力够不够时,他一把将身旁的女主角冯宪珍抱起来。剧中,确实有这个动作。冯宪珍本人也没料到焦晃有这一手,略惊。

  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正在巡回演出,由袁泉和王洛勇主演的话剧《简爱》,原先定的是由焦晃和奚美娟主演。当时还是2005年,焦晃在腰直不起来的情况下,趴在家中的地板上,修改好剧本。当时,焦晃一门心思要等奚美娟的档期。不巧的是,奚美娟总是在外拍摄影视剧,抽不出合适的档期。接着,焦晃又因为病毒性角膜炎发作,不得不暂停演出,接受退票,同时发表给观众公开信,表示这是他演艺生涯50多年来,首次遇到病痛影响到演出——哪怕后来在主演《安东尼与克里欧佩特拉》眼压骤升、视野受损之际,他依然上台演出如常。最近,他发表的另一封公开信,是关于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被配音”。他是在看电视时才发现自己的表演不包括声音塑造了,这对于“吃开口饭”的演员而言,未免不是“完整的表演”。剧组表示是因为同步收声的效果不够理想,后期补录时间紧张,就没有通知焦晃。但是,焦晃觉得:“演员的台词是动作的语言表现,而动作才是展现人的情感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声音是表演的一个部分,不能割裂。”对此产生的“遗憾”,让焦晃觉得必须向观众“致歉”。 

  如今,袁泉透露,她也曾经考虑与焦晃老师一起合作演《简爱》,但是最终也阴差阳错。 

  焦晃在舞台上塑造了50多个角色,却因一部电视剧《雍正王朝》红遍全国。出生于北京的他,6岁因为时局动荡,随母亲和姐姐们一路逃难到重庆,然后辗转到上海扎根。他回到北京的话,会去故宫转转——也是因为演戏使然,“我演过不少历史人物,如果去故宫的话,可以找到这些人物的回响……”如今,他依然眷恋给予他能量和滋养的舞台,还是对话剧表演充满激情和期待。如有合适的剧本,完全不排除他再次登台的可能。

  “当你思念我的时候,请想起我往日的荣光”,对于当下喜爱焦晃话剧的观众而言,最难忘的场景,就是焦晃在朗诵安东尼的这句台词时。  本报记者 朱光

  成就简介

  焦晃,话剧演员,北京人,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受教于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和朱端钧、胡导等教授。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数十年来始终坚持遵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体系,曾主演了数十部中外戏剧。

  主要话剧作品有《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吝啬鬼》《钦差大臣》《正红旗下》等。导演并主演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三部曲》,编剧并导演、主演历史剧《虎行匍匐》。主要影视作品有《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北平无战事》等。曾荣获第三届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特殊贡献奖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教育
   第A34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5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A3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A38版:专版
   第A39版:新民俱乐部
   第A40版:演出
   第A41版:新民健康
   第A4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4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汽车周刊
   第B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3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3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3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焦晃:为美而生 为戏而痴
新民晚报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B13焦晃:为美而生 为戏而痴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