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3: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杰出贡献奖~~~
杰出贡献奖~~~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杰出贡献奖
黄蜀芹:匆匆的黄金十年
沈月明
■ 淡定从容、安静随和,是黄蜀芹导演给人的最初印象
  黄蜀芹导演的家在徐家汇一个闹中取静的小区里面。对面是一所小学,站在小区门口可以看见小学的林荫道。透过林荫的空隙,法式老洋房的红色的屋顶透露着它的历史年轮。

  淡定从容、安静随和是黄蜀芹导演给人的最初印象。她很少说话,更少滔滔不绝,没有太多的笑容,却有着一种内在的智慧洒脱、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与她相处、和她交流,似乎多余的表情也需要收敛了去,再浮躁的心灵也会沉淀下来。

  结缘电影

  问:你在父母排练场那种艺术的氛围里长大,应该自然地选择戏剧,您是怎么会结缘电影的?

  黄: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看苏联电影,而且到了十分着迷的地步。衡山电影院离我们家很近,刚刚建成,我就每个礼拜天都骑自行车去。我不怎么喜欢看国产电影,就觉得没有比苏联电影再好看的了!当时以《乡村女教师》为代表的苏联电影真是个个都好看,我每个都看,一个不落,看了回来还写笔记。

  为了考电影学院,为了梦想,我主动要求下乡劳动,等待电影学院招生。那时候我就特相信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刚刚开始,我就下乡了。那是1957年的冬天。在哪里呢?就在上海的郊区,那时候是郊区,现在都变成都市了。

  问:您觉得父亲(黄佐临)给您留下最珍贵的遗产是什么?

  黄:我觉得,他也许不太说话,但是我觉得,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其实大事小事都特真诚,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真诚地面对人生,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不管家里人还是工作圈子里的人,就真心实意在那儿干事情。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角落,一片净土,六十年一直怀有一颗童心,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永远扮演着那个不识时务的“异想天开”者,不放弃开拓着人们心中的那块净土。八十大寿纪念会结束以后,他用毛笔写下了座右铭:“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真诚、执着、幽默、自在自然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问:对您影响最深的电影作品或者电影导演有哪些?

  黄:影响过我的,这我得想一想。中国电影各个时期不一样,很难说,很喜欢或者怎么。我那时候很喜欢八一厂李俊导演拍的《归心似箭》,那个情感处理得非常细腻,而且到位。

  1960年的时候有一个苏联电影展,《一个人的遭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她在黑暗中》,那个扮演妓女的女演员太了不起了,真是令人难忘的表演。我们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五年,最大的收获不只是老师教会你如何去拍电影,不只是拍电影的方式方法,而是接触了全世界不少好的电影。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电影,总是不一样的,总是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回顾作品

  问:从您女中毕业,到拍摄《青春万岁》这个剧本,其间总共间隔了二十五年,《青春万岁》是不是酝酿了二十五年的热情和记忆?

  黄:我1957年中学毕业,到1982年导演《青春万岁》,上映是1983年。《青春万岁》写的是我熟悉的女中生活,我觉得自己适合拍这个片子。我知道女中的气氛,剧中人比我大六岁,我初一她们高三。剧中的女中生活我非常熟悉,就好像又勾起了自己中学的回忆,那些熟悉的难忘的往事。

  我们刚拍完《青春万岁》的时候,“文革”才过去不久,创伤还在。当时出现争议,我很理解。但我当时尽管没说,我认为他们不必那么去想,我们每个时代都经过,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我们都曾经拥有。往后,比如说现在,又是很健康的社会,我们有时候仍然会天真,这种热情,这种青春,仍然会有,我觉得是种天性。

  问:《人·鬼·情》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女性电影,那么您是有意识地从这部电影开始尝试女性主义吗?

  黄:我自身有这种感觉,这种体验。我说了我的中学是女中,我的性格内向,小学时候就特怕男生,怕他们欺负我。女中六年才把自己的天性全部释放出来,像个疯丫头一样,这是个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我惧怕那种压迫感。一个故事你可以从社会角度,可以从男性视角,主流视角去做。而裴艳玲的故事给了我一个思考的崭新角度。我从来没有读过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或者书籍。女权主义者这几个字我知道,但是具体是什么,一点不知道。拍电影的时候,我也没有去寻找或者去看这方面的书。我觉得用不着看,那些感觉就存在在我生命的记忆和体验里。

  问:《围城》被评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部经典的中国电视剧之一,那是你预料当中的吗?

  黄:《围城》我们写了十集。每一集拍十天,还是双机。所以就是用了拍电影的劲,来拍了这个十集电视剧。你想十天拍一集啊,现在两天半、三天!都在室内,把一堆一堆话给说了,这就是电视剧。就只需要这样拍。但那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实际上是用拍电影的方式在拍电视剧。这个戏拍的时候,特别愉快。由于资金的限制,没有同期录音。大家出于对钱钟书先生的敬意都非常认真,也都特别喜欢看那个小说。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拍完了一场,大家会集体鼓掌。你比如就那个小寡妇骂街,骂李梅亭那些人,第五还是第六集。她用苏州话骂,拍完了以后,全场安静了那么几秒钟,然后全体人员热烈鼓掌,就觉得她演得太好了。

  问:当时这个《孽债》的拍摄想法是怎么触发的呢?

  黄:那个时候,我清醒地感觉到时代大变革快要来临了,上海市区的许多老房子被推倒了,上海的生存环境,将近七八十年,甚至于一百年的历史文化、城市文明,应该通过影像抢下一些留作历史记忆的镜头。《孽债》后来为什么会那么受老百姓喜欢,获得广泛的感同身受,就是那样的生存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太接近了。大墙后面才是真实的上海人的生活。我就冲着这些个很想拍。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因素,就是因为上海将要变化了,要赶快拍。

  感恩十年

  问:电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黄: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人生经历。我很幸运,我在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中有那么一段人生的经历。有机会让你表达。我已经离开电影十年了。有人也问我,您想念它吗,想念摄影机转动的声音吗?我没有那么梦寐以求。我这个人比较清醒,我很幸运我有那样的十年。这个短暂的十年,虽然命运给予的真正创作的时间很少,但至少拥有过。而且那个十年是比现在的商业化更令人欣慰的十年。既便是现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一点点走向成熟了,这个年代仍然不属于我们。如果我有女儿的话,我会很清醒地告诉她,电影应该是一个主流社会的东西,我会告诉她电影不属于女性,特别是商业电影。八十年代,很短暂,却是我最最重要的这一段时光。那个时候没有特别的珍惜感,现在回过头来觉得,幸亏有那么几年。一来是社会环境比较好,没那么多限制,二来呢,自己年龄也比较合适,人到中年,四十岁到五十岁。虽然已经偏老了,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导演,这个年龄还可以,思想比较成熟,精力也比较旺盛,社会环境又比较好。

  问:电影理论界将您划入第四代导演的行列,您觉得这个导演群的艺术创作,有些什么样的共性?

  黄:人们总说,第四代导演是历史机遇最差,创作时间最短,承受压力最沉重的一代。他们说得有道理。“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是非常幼稚和天真的一代。十年一晃,我们人到中年,都四十岁左右了,才投入事业。起步很晚,历史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几乎在80年代和第五代同时起步。我想如果给第四代导演们以同样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倘若再给我们一次机会,题材如果能够再宽泛的话,也许这一代人就会呈现出他们思考的力量。因为对于“文革”这十年,社会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后来又是怎样消除它所留下的阴影的,一个危险的社会怎样演变成一个健康社会的,这个过程,我们亲身经历过,而且是在思想日益成熟的过程中经历的,这是我们独特的财富。对于这样的一个时代,和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的体会最多最直接。现在这批人已经接近70岁了,或者已经到70岁了,所以历史要是再不给我们机会,我们就不可能再表达了。

  据顾春芳2009年访谈录音整理

  本报记者 沈月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教育
   第A34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5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A3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A38版:专版
   第A39版:新民俱乐部
   第A40版:演出
   第A41版:新民健康
   第A4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4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汽车周刊
   第B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3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3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3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黄蜀芹:匆匆的黄金十年
成就简介
新民晚报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B23黄蜀芹:匆匆的黄金十年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