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吴凡指出,目前,对于糖尿病医学干预手段是明确的,但管理的难点就在于这些手段如何落实到人的生活行为中去。“高危人群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就可以做到延缓发病和并发症的出现。对于糖尿病的有效管理,可求助于社区早期筛查。”
社区管理
糖尿病早发现
到三级医院看病,往往等上三个小时,面对医生的时间只有两三分钟。无疑,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需要社区医生的加入。2008年至2013年,上海共登记42万糖尿病高危人群,对其中33万人进行了筛查。共发现3.3万糖尿病患者和5.9万糖尿病前期患者,并将新发现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纳入到社区糖尿病管理系统,进行随访管理。
社区糖尿病系统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一次、前期患者每6个月一次,由专业人士面对面“会诊”病情。日常管理则提供血糖、血压、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危险因素监测,定期做生活方式干预,开具日常生活健康药方。
目前,上海疾控部门和一些医院都在进行各种有益尝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比如,瑞金医院糖尿病中心与卢湾区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的“糖尿病全专联合社区化管理模式”,将瑞金医院专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带到社区中去,取得了良好效果,接受联合管理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达标率提升了9.2%,餐后血糖达标率提升了18.4%,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提升了8.3%。同时,华东医院的膳食干预、嘉定区的运动干预、黄浦区的膳食与运动干预相结合的模式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吴凡指出,参与到社区健康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日常疗效较为显著。到2013年,本市35岁以上居民中,糖尿病患病知晓率达到了68.1%,知晓率在11年间上升了13.8%。
自我管理
与糖尿病并存
吴凡说,为了生命,糖尿病患者要积极面对与糖尿病共存的挑战。“对患者而言,自我的血糖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平衡饮食、正确服药,更要积极参加运动,应对心理压力。”
为此,她为糖尿病患者支招——
■ 健康饮食:
糖尿病病人并非什么都不能吃,而是什么都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对于人体都很重要,只是需要控制总量,保持蛋白、淀粉等不同食物的膳食比例。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控制饮食中产生的血糖。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最好以少食多餐为主,一日可以吃5到6餐,以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 坚持锻炼:
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以上。
■ 监测糖尿病:
可以利用血糖仪来进行自我检测,监测时间点通常选择为餐前和餐后。
■ 正确服药:
有患者存在误区,认为“我不吃药,就可以一辈子不吃”,其实,正确服药才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病情。而且,不同的人对于药物的敏感程度和有效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根据医生的指示来正确服药。
本报记者 马丹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