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娱圈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唱马”如圣火般燃烧
朱光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人物圈

  中国的合唱水平与世界强国有多少差距?马革顺表示,我们的合唱团很多处于“齐唱”这样的“群众歌咏”水平,无论成人或孩子都鲜有识五线谱的,而且唱的音也未必准。日本合唱团30年前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匈牙利更是以高水平的合唱教育闻名于世。

  任何人活到100岁,都是一个奇迹、一则传奇,更别说在100年里还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华人指挥和作曲的泰斗!今天,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作曲家马革顺的100周岁生日。这位出身牧师家庭的老人一高兴,早晨起来,临窗引吭,唱了四首圣诞歌曲。他还表示,不喜欢“发挥余热”这四个字,而是喜欢不熄的“奥运圣火”。他的自传书名就是《生命如圣火般燃烧》。

  马革顺老先生去年还开了两场音乐会,带完了3名研究生,今年脚步稍微放缓了些。这两天血糖有点高,又逢气温比较低,就在医院休养。虽然上午还躺在床上,但是时常下午就坐着轮椅出门溜达了。前天,沪上文人名士齐聚“克勒门”,为他举办了百岁生日会。本报记者林明杰为他的生日会画了请柬,音乐家陈钢透露,他们已经筹备了一年。开场,就趣味盎然——在马革顺改编的合唱曲目《运动员进行曲》的歌声中,这位戴着呢帽,穿着红色西装的百岁指挥,在其夫人薛彦莉的助推下,坐着轮椅“入场”,而且还真的像运动员一样挥手致意。他第二次挥手,是在徒弟上台献歌时。徒弟只是献唱贺寿,但是他在台下也下意识得举起手来“指挥”。

  帽子、马桶和钢琴

  马革顺说过他人生的前三分之二挺苦的。和他一起关过牛棚的朋友陈钢透露,他在苦难时期的关键词有两个:帽子和马桶。马革顺的两顶“帽子”是“美帝特务”和“红衣主教”,前者的“出处”是他于1947年留学美国;后者的“出处”是他出身于牧师家庭。因此,他在家中的吊柜上挂着十几顶帽子,有巴拿马草帽款等各种式样。他自嘲道:“我就是要提醒自己长期是个摘帽右派,不要轻易翘尾巴……”

  修马桶,则是马革顺的一门实践出来的手艺。在特殊历史时期里,他和一同事背着工具箱,“管理”200多个抽水马桶,不时去敲敲打打。时至今日,家里的马桶、日光灯等坏了,他还能自己修。

  最绝的是,他还会修钢琴——这门手艺知道的人不多。1944年著名歌唱家郎毓秀在四川乐山要举办个人演唱会,可是遍寻当地,只有一架少了一根钢弦的钢琴可供伴奏。马革顺想起当工程师的弟弟马西拉曾经告诉过他,英文里钢琴的钢弦与轮胎里的钢丝是同一个词。于是,他就找来一个废旧轮胎,挖出里面的钢丝,愣是调成了所需音阶的钢弦。

  “东罗马”+“西罗马”=“中国马”

  源于西方宗教的合唱技术分两大学派——东正教的东罗马流派,影响地域从希腊到东欧、俄罗斯。按马革顺的比喻,其特征“犹如东正教教堂的洋葱头形圆顶,雄厚宏大,声音靠后”。还有天主教的西罗马流派,影响范围主要在西欧,“特点就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声音靠前,明亮清晰。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等的合唱曲都是西罗马流派。”

  被圈内外戏称为“东罗马”+“西罗马”=“中国马”的说法,就是从学术上概括了马革顺何以成为合唱指挥泰斗。他1949年回国后以“东罗马”的方式第一次执导上海乐团排练《东方红》,被评价为:“洋腔洋调”。于是,他开始自省,从中国语言学角度切入,发现汉语的发声是靠前的,甚至比“西罗马”还要“靠前”。虽然“西罗马”更适合中文歌曲,但是更精准的方法是根据作品的风格来指挥,并且纳入研究了中文的咬字吐字,甚至受到京剧唱腔启发,对归韵和收声也做了一系列研究,使得中文合唱时的歌词更清晰、情感更丰满,“洋腔洋调就没有了。”

  他1947年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获得合唱学硕士。1954年创作并指挥演出《受膏者》奠定其在作曲界的地位。该曲首演于当年12月19日,钢琴伴奏是著名钢琴家顾圣婴,从而突破了上海历年圣诞节指挥声乐团献唱《弥赛亚》的传统。1956年,受上音贺绿汀院长委托,与杨嘉仁教授共同筹建上音指挥系并任合唱指挥教研室主任。他撰写的《单声部视唱练耳》时至今日依然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必读课本。《合唱学》一书,则奠定了我国合唱艺术的理论基础。

  “中国马”就是对“中国马革顺合唱指挥艺术方法”的简称。

  何须马革裹尸还……

  “何须马革裹尸还,以求顺天下。”这是挂在他家里的一幅字,嵌入他名字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解释道,不要陷入纷争去斗个你死我活,也不要以卵击石。“我拿什么去顺呢?就是我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只要我一指挥,观众就会被我吸引,连声音也不一样了。”

  在他的百岁生日会上,他的学生王瑾调来了百格合唱团;华师大的任肇彬老师则调来了华师大学生合唱团。这两支合唱团就是“中国马”演唱法的“实例”。他们在台上合唱的和谐程度自不必言,难得的是,当他们三三两两分散在观众席里,合唱而出的声音仿若也能绕梁三日。

  去年12月16日在大剧院,马革顺因为对合唱的要求十分严谨,愣是把一台为他庆生的音乐会演出“改成”排练。当时,99周岁的他也要上台指挥两首曲目。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雪花》,看似比前者容易,但是第一句歌词“雪花轻轻地飘”依然被马革顺打断了10多次。以至于他最后侧身面向观众表示,“今天我们是用模拟排练的状态,来开这场音乐会。”如此,观众就能深入了解合唱艺术的精髓,并被马指挥的人格力量感召。

  马革顺在事后解读《雪花》的合唱法时表示,“你看那雪花每一瓣都不一样,但是千千万万片雪花其实是有一个共性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六角形。她们在表现个性的时候又保有共性,并最终飘向大地,保护冬苗……”

  这何尝不是百岁指挥马革顺的人生映照呢?

  过100周岁生日的马革顺还不忘给晚报题词;而我们不仅要把文字组成的赞美诗献给指挥泰斗,还要恭贺他开启“00”后生活新篇章!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新视界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圈
   第A18版:动态/文娱圈
   第A19版:文娱圈/动态·评论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专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专版
   第B04版:专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专版
   第B06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样本
   第B08版:专访/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合唱马”如圣火般燃烧
新民晚报文娱圈A17“合唱马”如圣火般燃烧 2014-12-27 2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