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上师大山水画教学研讨会”上,随着著名山水画家、上师大美院硕士生导师、上海书画善会会员萧海春师生山水画作品展“同行山水间”展出,中国山水画如何借鉴传统方式与当下学院教学结合,成为与会国内书画教育界专家热议的话题。
国画变身独立专业
很多人未必知道,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本科教学目录时,增设了中国画专业,这意味着,传统中国画专业曾隶属于绘画专业,现在变身为一个独立专业,这个事情对国画的发展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刘旭光指出,他目前认识到中国画教学面临三个困惑。首先是招生不对口?由于全国艺术类招生规范化,招生时考的是速写、素描、色彩,上师大美院就碰到过尴尬事,录取国画专业的学生不曾用过毛笔画画。其次是入学后怎么教,宋元绘画、文人绘画、海派国画以及当代水墨,究竟什么画才是国画?再次,高校如何与艺术家合作,在学院体制中如何借用艺术家的力量来培养学生?
复旦大学出版社人文学术总监、艺术评论人陈麦青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认可,他说,中国画人材培养的模式,从古到今,一般有两种:一是老师带学生,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其优点是通过老师的耳提面命,学生能逐渐登堂入室。缺憾是可能囿于师门藩篱,不易兼收并蓄,自成面目;二是学院培养,其长处是科学系统,并且能在名师荟萃的环境中,转益多师。但也往往会落入教条空泛的窠臼,难得师传真髓。
不能替代师徒相承
在研讨会举办的同时,“萧海春师生山水画作品展”在上师大美术馆亮出了萧海春的课授成果,他与上师大美院已经有了多年的聘用合作。教学文献,抑或展出的师生山水画作,让观者反思当下的中国画的传承方式:学院的教育与传统的师徒手把手相传身教,究竟如何平衡轻重。
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夑君认为,萧海春的教学难能可贵的地方,有师傅带徒弟的一脉传承,但又把这个体系纳入到现代大学体系当中。现在的艺术院校完全用师傅带徒弟是通不过的,但中国山水画的传授,如果离开了这种特殊的文脉传承,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知名书画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导师郎绍君认为,现在能教传统绘画的人很少。这是新式美术教育形成的后果。需要一些有名的一线画家站出,否则普通教师可能对传统中国画所知甚少,不能通过教临摹把学生领进传统之门。
郎绍君十分关切对于传统的中国画传承,并且看到了中国画专业通过学院教育的弊病。“在废除科举以后,引进西式学校教育,20世纪前期的几所国立美专,大多是西画家所主持。整个20世纪主导中国画教育的已经不是师徒相承,而是学校教育。而学校基本上是西画家在主持。西画家强调写生,这有益,但不要临摹或淡化临摹,学生不能理解并把握中国画的笔墨。”
老师需要不断进步
“教学给我的感觉,很难,很苦。”萧海春举例而言,他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不是指出一点应该怎么画,而是要向学生解读他不理解的。说这根线没有墨的感觉,是空泛的概念,如果老师笔下没有能力,怎么跟学生说明白呢?“我首先自己要加强,没有八分本领教学生三分都教不好。所以老师也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如果只是一个图式讲解,老年大学就能做到了。”
研讨会上,与会者同时提到,硕士生的基础应该在本科阶段打扎实,而现在本科只有绘画,没有中国画,他们的差别太大,本科所有的训练方法要绕住中国画本身,国画硕士专业才能有发展。
另有与会者强调,其他文艺科目的配备很重要,因为中国画创作,它是一种诗性的思考,一定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滋生出来的。
本报记者 乐梦融